今天家婆兴致很高,和我聊起了“缺爱”这个话题。
首先是我提到“我觉得强哥很缺爱,从小到大都缺爱,所以遇上我这个强势要爱他的人,就成家了”,然后家婆就反驳,他什么时候缺爱了,三姐弟中,爸妈最爱就是他了,他感受不到就没办法了。又提到那几件说了又说的小例子(我听到的不下十遍了),说这样还叫不爱他吗?我就平心静气的和她聊说,那是你觉得的,可他感受不到这是爱吧!毕竟你和老爷都表现出一个很爱姐姐,一个很爱妹妹,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缺爱吧。家婆又很不忿的说了几嘴强哥不懂得感恩啥的。
这个可能就是父母和子女,一个付出方一个接收方,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所以导致情感表达和接收不一致。在课堂上,唐老师曾经分析过“老大老二老幺”的处境。老大无论男女,都是被寄予厚望的,且需要承担家庭很大的责任;老二需要承担父母在老大身上找不到的一些期望,会转移到老二身上;老幺就负责接受浓浓的爱。这个是大部分的现象,并不代表全部绝对。这个也让我反观到自己原生家庭上。我是我们家族第一个女孩,其他第一个孩子都是男孩,当时我爸爸是好开心的,当然我妈妈是绝对的爱我的,无论我性别。听我妈妈说起,后来因为叔伯妯娌的说笑或者挤兑,让爸爸觉得我不是男孩是一件坏事,还打算把我送人。妈妈说当时是我奶奶极力反对,加上妈妈的极力维护,我被留下了,但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缺少那份属于爸爸的爱的。直到那一年爸爸病了,我也碰巧被市体育局选中参加射箭培训,如果表现好,可以将户口移到市,甚至可以代表市代表省甚至代表国家出赛。90年代的时候,户口迁移是很困难的,还是要农村迁到市。爸爸直到后很开心,说终于可以走出去,让我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把户口迁出去。我当时去培训了一个月,看着培训营内的师兄师姐虎背熊腰的模样,早晚热身是3000米跑步,各种力量训练,我止步了。我知道运动员的生涯是很短的,十年二十年的训练换比赛台上几分钟,而且当年我已经是高一了,一点基础都没有。我从小学习都不错,也是老师挂在嘴里的榜样人物,所以我觉得自己将来是走知识路线,而不是走运动路线的,我还是喜欢读书。所以不到一个月,我被退了回来,爸爸直到也表示失望。那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到现在都依然记忆犹新:如果你是男孩就好了。
这个,或许也成了我的执念。当我怀孕的时候,我就一直念想着,我这胎一定是男孩一定是男孩。或者我不想我第一个孩子也承担父母那种失望吧。
虽然这样,但我妈妈,把可以给我的爱都给我了。无论环境多么艰辛,只要我说想学的,她都会支持我。我特别感谢我妈妈,她填补了心里那份爱。
60年代至90年代,一个能温饱就很幸福的时代。爱也是,能温饱,也就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