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遍蔡垒磊解读的《智商税》,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智商税?
1.免费主义
古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到现在都适用。
当你要进入一个免费的社群,想要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群质量不高,信息价值也较低,几乎毫无收获。
大家看似都没花钱占了便宜,实际上每一个进入社群人都白白付出了相应的成本——时间、或者是精力。
而收费的社群内部的质量和信息价值都上去了,收费把那些低意愿和低质量的人筛选掉了,大家付钱后往往都因为沉没成本而更加重视,也更能有所收获。
说完免费的,再说说不免费的智商税。
2.消费主义
在我看来,消费主义构筑的认知陷阱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智商税。
我一直提倡理性看世界,感性生活,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陷阱让人防不设防,其中最让人奇怪的就是消费主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买买买在商家的炒作下已经成了精致生活的必需品。
以LV为例,一般来说,这歌类目的产品盈利水准是在30%左右,奢侈品算高一点,2万的包我一直以为成本至少应该1万多。当一个代工过LV的朋友告诉我实际上其成本只有500的时候,我惊呆了,这产品的溢价也太高了。
后来我了解到,奢侈品的诞生就是贵族和上流阶层为了标榜与其他阶层的不同而产生的,重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代表的意义——我们不在一个世界。
这就可以理解了,好不好无所谓,你买不起我买得起才是重点。
消费主义在提倡生活中不断地植入我们的心智,让我们防不胜防。在营销炒作的口号下,物质消费开始和我们的精神密切相关了:精致的猪猪女孩;没完没了的“购物节”,以前只有双十一,现在每月都有活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化妆不打扮就没男人要;各种“仪式感”;过节必须要有礼物,不给你买就是不爱你;他要是不买,你给自己买,because you deserve better。
如果自己的财力完全撑得起,那自然好,撑不起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妥妥的智商税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