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要百度作者的装逼词》里,我用“方法”二字代替《刻意练习》里的“心理表征”。而朋友琦帅联系到赵周老师又说不能用“大饼盖肉”简单代替比萨。觉得之间似乎起了冲突。
今天就来聊聊是否有冲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概念。
1、其实是两回事
我讨论的是:作者写了整整一章的心理表征,有什么价值?对读者是否说清楚了?
答案是否定的(欢迎大家留言发表你的观点和原文出处)。作者写作是失败的,如果是自己用,想用啥词儿用啥词,而讲给别人又想对方搞懂的话,就要通俗化。一本大众读物,搞个认知心理学概念进来,没什么价值、又不解释清楚,是失败的。
赵周老师讲的是:学习者应具备的探究精神。不要停止对新事物继续探究,比如深挖比萨,发现厉害的不是肉饼,而是背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2、如何看待新概念?
1)用旧词去代替
“我能用什么以往的经验和词语去代替这个新词,表达相似的意思?”
没有错,就是代替。有人说这不是跟赵周老师说的失败的学习者一样了吗?相信大家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你凡是给他分享个新事物,他总不以为然,非常自大地说,这不就是XX了,早就有了?
其实,认识新事物必须从旧知出发。大家又想到学校课堂上,老师如何导入新知吗?肯定是先回顾下以往的经验或课程,然后引入新知。而在培训上,调动学员的旧知,更是一门学问。老人吃比萨,用“大饼盖肉”去解释。其实正是说明他正在思考,将新事物比对原有经验。
而成功的学习者,和失败者区别在于,前者不会自满和停止可能的探究。
因此代替与否的动作不是关键,而是背后是否有一颗不止探究的学习之心。
2)是否有必要去深究?
“这个概念,值得我去深究吗?”
对于每个概念,新事物,什么都探究、思考,我还不累死。你知道电是如何运作的吗?电视台是如何产生画面?为什么小猪佩奇流行起来了?
老人家认为比萨是大饼扣肉就行了,一般老年人他哪儿用得着去研究背后的不同,除非比萨可以养生。
对于“心理表征”这个名词,琦帅是一个很认真的学习者,在拆书帮三级群,大家也在不停地分享理解。我想也许大家觉得研究好了,会让自己掌握学习的绝世武功吧,或者大家都在聊、我也要聊一聊?不知道。
而你是否去深究,就看你的目的咯。
3、如何深究?
一个概念,你叫它什么名字,其实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它给人以新的视角,新的解决思路,从本质上跟其他概念不同。
比如,我可以改个名字叫吴彦祖,但我老婆可能只会惊讶我脑袋进水了。而如果我去整容像吴彦祖的外表了,也许她会觉得不错。因此,我可能推断出他们眼里的吴彦祖这个概念,就指的是帅气的外表。至于是不是真的吴彦祖,大家不在乎。
因此,你在旧名词之上,要问问新名词跟旧名词有何区别?能否解释更多现象或者有更大效用?能否举例子解释?
当然如果这个新名词是对方提出的,你就提问对方。如果对方答不出来,至少说明他也没能掌握实质,或者他是在装逼
编一个新名词,是很简单的,但创造一个有必要的概念很不容易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4、为什么有些人能深究?
陆游临终前将写诗方法告诉儿子。他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牛人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出发,絮絮叨叨说半天,不是因为他的所谓观察、分析能力强,而是在于人生阅历和平时的思考的积累。甚至有时候是故意找件事情引出他之前就预设好的观点而已。
你跟着所谓的牛人去字面的学习,到死也跟不上他。因为他时不时就编点概念出来,让你觉得他牛,你也似乎找到了你不牛的原因:啊,这个名词,我不知道诶。
而正确的方法,就是多去认真做点事,你才能看懂书,才能有观点,才能有思想。
最后,以陆游的另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