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教 。 约”原文见图:
这篇文章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其实都是王阳明对社学儿童教育做出的要求,原本我想要跳过,毕竟教育也算个敏感话题,不便过多的议论。
但是,文中被我用粗体标注出来的这段文字还是触动了我,想了又想,还是想来谈谈。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几百年前,但是通篇的真理,却不容忽视,如果你家有孩子,我建议你好好的看看。下面我把原文的全文翻译一并附上:
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
吟唱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吟唱,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
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目,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
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吟唱。习礼和吟唱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了。
通篇文章中王阳明针对几方面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对待儿童教育要做到注意事项,其主要宗旨都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的理解,并通过实践运用思考让所有的知识真正的被掌握,最后达到个人学习成长的目的。
尤其教约第四段的论述中: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䌷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理浃洽,聪明日开矣。
这一段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伟大的父亲,晚晴名臣曾国藩。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呢?曾国藩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值得很多父母学习的,在他开明的教育之下,一个儿子曾纪泽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而且工诗文,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另一个儿子成为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通晓天文、地理、舆图诸学,还是个下棋高手,京剧大师。
而曾国藩在培养孩子时的一些做法就与王阳明有不谋而合之妙,他也提倡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并且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强调重点是要让孩子理解。
七八岁的曾纪泽要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别人家的孩子一开始都是读的都是《论语》《孟子》这些讲道理的书。而曾国藩是先让他读的是《诗经》,因为诗经都是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其它的书更容易记。而且诗经里,每首诗歌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比起《论语》《孟子》里讲的那些七八岁的孩子尚不能明白的人生大道理来得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另外,诗经的断句都很短,便于记忆,很容易培养孩子的语感,也更容易通过学习背诵的情况发现孩子的接受能力。正是这样,让曾国藩很快的发现了曾纪泽的记忆力不太好。在那个年代读书,如果记忆力不好就是个硬伤,但是曾国藩没有气恼。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逼着孩子背书是没有用的。
当时曾国藩忙于朝政,弟弟曾国荃帮他教孩子,他让弟弟曾国荃每天不用教多,只带着读四五百个字,然后把字的意思教给曾纪泽,并且再给他解释一遍,反反复复十遍之后,也不要求全部能背下来,只需要把所学内容的断句搞清楚就可以了。
整个曾纪泽读书的期间,都是这样的学习方法,从不要求能一字不落的背诵,但是要求所有的文章都能理解。而且曾国藩为儿子请先生的要求除了学问之外,必须要具备一个能力,就是要能够把文章的意思用七八岁的孩子都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让孩子能听懂,不强求死记硬背。就这样,曾国藩从小只关注孩子是否理解了,而不关注他是否背熟了,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培养了孩子的兴趣,也养成了曾纪泽非常好的学习力,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曾国藩的做法正是与王阳明所说的“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异曲同工。
而我们再看看现实中,很多人在教孩子时追求的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有位网友在看了我的读后感后跟我说,她家的孩子正在跟着国学课背《道德经》,能背很长了,每天就知道背,但是她却不知道是背的是些什么!她看了我的文章解析之后,才发现原来《道德经》有那么多的道理。可是问孩子知不知道,孩子摇摇头告诉她不知道。她突然发现,孩子每天念的就是白口书,等时间长了,也还是会忘了,这有什么用呢?
无独有偶,我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他爸爸夸他背诗背得很好,所有学过的诗都能记得住,有一天一起吃饭时,我问了他几首诗,他都能背得出。连《岳阳楼记》都能背下来,我刚好从岳阳楼游玩回来,于是问他对《岳阳楼记》中描述的那些洞庭湖的美景是否向往,可是孩子竟然说,并不知道里面哪些是描写风景的。我当时突然很无语,这样的书背来有什么用呢?
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就拼命的让孩子背古诗,可是我想声明的一点是,熟读固然也希望能熟背,但是熟背不一定就已经熟读了。
如果在孩子背《静夜思》时,没有人告诉他这首诗是作者在月色如霜的秋夜,半夜醒来,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当作铺在地面的浓霜,抬头看着那窗外空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而全诗中“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孩子以后很可能会更容易记住《果宝特攻》中陆小果那首新版的:床前明月光,撒了一碗汤。举头拿毛巾,低头擦裤裆。因为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读懂了多少书。懂得方能更好的记住,你必须要相信的是一个人如果深深的懂得了一个道理,即使他不能将书上的原文背出来,他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能清楚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表示他学到了。
或许,真正明白了学习目的的人都会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所以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孩子的学习是为了明白事物,理解事物,进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世界,理解人生。背得多没有用,背得全没有用,因为学习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背诵而背诵。
看完这篇文章,我心中对两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惋惜。
王阳明因为原配妻子诸氏一直无法生育,直到诸氏过世后,续弦的妻子才为他生下第一个自己的孩子,那时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年龄了,孩子不满3岁,王阳明便病逝了。
王阳明一生门人过千,有着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没有机会教养自己的孩子成长。而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有着一位如此伟大的父亲,却不能得其教养,最后一生平淡。对于父子二人,这不能不说都是憾事。
所幸的是他留下了他的思想,也希望他的思想能够启发到更多的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好好的培养每一个孩子。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