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0-3岁是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打基础阶段。在父母眼中,0-3岁的孩子是最可爱的,也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
他们可以把成人眼中一个非常无聊、简单的事情饶有兴趣地重复几十甚至上百次。有时,结果可能是一转身的满地狼藉。纵使酝酿百般疼爱眼神的妈妈爸爸也忍不住内心嘀咕“这是干嘛,也是醉了”巴拉巴拉。
日常工作中,有的爸爸妈妈会问到:“我们一家老少伺候一个“小不点”都够累的,而你们老师还要面对更多的孩子。怎么做到的?每天面对那么多精力旺盛的“熊孩子”,你们不累吗?”
就如所有的工作都有疲惫的一面,育儿工作更要“掏心掏肺”,才能换得孩子的“甜心蜜意”,是非常需要能量的一件事。除了团队的支持,我们也会有一些“累”中作乐的小秘密。今天,刚从新西兰培训回来的penny老师就要和大家分享一个0-3岁育儿工作中“累中找乐”小工具,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观察孩子的不同视角。这个实用又有趣的工具名叫—schema(中文译名:图示)。
一、什么是schemas(图示)?
图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人理解世界的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它是一个人思维中的一部分,打一个比喻,它像是一个乐高积木,可以放到任何的认知构造中,而不是像拼图,只能放到某一个地方。因此,一个孩子的图式探索会借助不同场景下的多种物件来完成,会在一长段时间里体现出来。有的甚至会延续到青年时期,乃至终身。
在皮亚杰之后,世界各国的早教工作者也针对图示学习理论的学习开始了广泛的实践。在新西兰,一些幼儿专家甚至专门成立小组来研究幼儿玩耍中的schemas(图示)。今天的分享内容,就是基于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我们在立文德园区的实践而来。那么,到底什么是图示呢?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说:
图示是孩子在玩耍和艺术创作中重复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模式。
我们可能都留意过身边的幼儿会不断重复地做一件事,仿佛在测试什么——事实上,他们的确是在测试中探索、学习!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家里的小宝宝一次又一次地将桌上的勺子扔到地上去,有的孩子甚至到2-3岁时还很喜欢把家里玩具一篮篮一筐筐地往地上倒,并且因此而感到快乐和成就感。很多家长、乃至早教工作者都被这一现象弄得很烦恼,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面前的孩子如此调皮!为什么怎么说他都不明白东西不能扔到地上这个道理呢!
当我们了解了图示学习理论就会明白,这是孩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系的过程,他们可能是在一次又一次观察物体总是往下掉的过程中探索物体坠落的方式。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得这么多吗?没错,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内在深层的驱动,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大脑、身体都在一刻不停的发展,他们已经在经历——有意义的学习。
二、图示从哪里来?
图示行为源于孩子们对自发兴趣的探索,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把它称为孩子对“已经在他们思想中蠢蠢欲动的问题”的回应。这样的探索是被孩子和他们内在的好奇心所驱动的。
三、图示有哪些种类
1.转化transforming
在图示主题的培训中,老师们对孩子观察的记忆也被一点点激发出来。
在园区,我们观察到每次玩面粉时,一位叫小贝的男孩总是迟迟不愿离开工作桌,他是那么地痴迷于这项活动。他的主要照料老师分享了更多关于他平时玩耍的信息:
除了喜欢玩水和面粉,小贝也很喜欢剪纸、画画、车子、拼搭,他在纸上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很享受这种独自剪纸的过程,也在把纸变成不同形状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自信。他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他自己是如何去控制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的,他对他的身体很自信。每次用颜料画画,到最后的两只手都会沾满各种颜料来涂鸦,偶尔还会在自己的脸上或者手臂也涂上颜色,觉得他喜欢五彩缤纷的自己,涂上颜色的自己更好看了。
小贝也喜欢拼搭轨道,轨道上开着拼的长长的火车,偶尔火车脱轨,小贝也会想办法让火车正常运行。
正如老师所描述的那样,我们觉得小贝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很有可能是正在经历转化(transforming)的探索,同时,他也可能对运输或者连接感兴趣。
2.运输transporting
运输图示的探索通常指借用一些工具把物体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可能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是袋子、口袋,甚至任何物品,例如树叶、书籍等等。有这种图示兴趣的小朋友通常也会对有关运输工具的书籍感兴趣,喜欢把自己放在交通工具中运来运去。
3.轨迹trajectory
对轨迹感兴趣的孩子对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动着迷。他们可能喜欢水的喷洒,喜欢涂鸦,喜欢扔、跑、爬,还可能喜欢诸如枪和剑一类的武器游戏。
4.连接/拆分connecting/disconnecting
对连接/拆分图示感兴趣的孩子,喜欢把物体或人连到一起/拆分开。以下的物料、活动,可能会对他们的探索有帮助:
- 一大套建构玩具,比如乐高积木,火车和火车轨道,磁性连接玩具,齿轮。
- 绳索、剪刀,粘性胶带,胶水,订书钉等
- 拼图
- 可连接的管道、水管
- 可以撕作纸条的废旧报纸、杂志
- 排排站、排排坐
5.封闭/包围enclosing/enveloping
有这类图示的孩子可能会喜欢把自己的整个身体或某些部分包裹起来;画画时,总是喜欢用颜料把自己的整个手或整个手臂都涂满颜料,或者把整个纸、整个车子用颜料图得满满的。
园区有个小女孩总喜欢裹在窗帘里玩耍。有时,她会跑到美工区,用板凳围成一个圈,把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包围在里面。
在新西兰培训的时候,一个同行的老师分享到她两个年龄相差两岁的女儿就非常喜欢包裹这种活动,庆幸的是,她们一个喜欢被包裹,一个喜欢包裹别人,所以,在某些时候,她们在一起会玩得很默契。
6.圈状/旋转circularity/rotation
圈状和旋转通常和轨迹联系在一起。圈状是2D的圆圈轨迹活动,旋转是3D立体式的圆圈轨迹活动。这类图示有时会和轨迹,有时也会和运输有些重叠,都需要我们作为孩子照料者的成人仔细地观察与跟踪。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图示类别的列举,主要和孩子的行为密切相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通过绘画符号表达的图示。
四、如何用图示支持孩子的学习
图示作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孩子行为的工具,需要结合我们的幼儿观以及幼儿学习理论的认识,来发挥它潜在的力量。
1.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新西兰,也是很多国家开始在早期儿童教育体系中广泛应用的幼儿评估载体,目前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甚至公立幼儿园也开始接受这样的理念与方式。而图示讲述的是孩子基于某个好奇点持续、连续、长期探索的学习故事。通过学习故事,孩子能不时回顾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这样的回顾也会加深他们对世界某方面的理解,同时见证他们兴趣的持久度。在日常的园区活动中,老师们会关注孩子可能在经历什么样的图示,他们如何发展这个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图示是在继续还是改变。而这个观察、记录的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年之久。
2.学习的过程
孩子们沉浸在图示的学习时,他们在玩耍与思考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1)感官学习阶段
支持孩子进行感官学习时,有一些策略可以支持到我们:
- 关注图示学习中的反复性活动
多仔在刚刚入园时有一些分离焦虑,那时他两岁。后来无意中发现他非常喜欢玩园区给小朋友们浇花的喷水壶,他反复的挤压壶里的水,挤完跑到小水池反复倒腾,再节水,再喷,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甚至发现这个活动成为他缓解分离焦虑的一种个人方式,慢慢地脱离了入园的分离焦虑。
在重复性的探索活动中做一些适当的变化
比如,当发现一些孩子对转化(transforming)感兴趣时,老师可能会连续多日提供手指画颜料给他们,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不断回顾类似的探索经历,能一次次地预料、测试他们的想法,用相同或不同媒介探索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发展他们的胜任力、自信力、持续感与熟悉感、归属感。
但是,当发现他们对手指画的各种玩法兴趣变淡时,我们就可以提供一些变化的可能性了,也许是提供一些装扮的衣服,脸部绘画材料,组织烘焙活动等。为图示发展提供便利
在新西兰,许多幼托园区甚至在设立的时候就提前考虑孩子对不同图示探索的需求。在立文德,我们也通过园区大环境的创设和诸多开放性loose parts(零碎部件)的摆放来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索可能。为有相似图示探索的孩子提供集体的活动场景。
有相似图示的孩子通常都会很自然地玩到一起。也许因为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是同频的,所以他们能理解对方想要做什么。一个孩子的玩耍可能会激起同频伙伴尝试的欲望,并因此而进行热烈的讨论。
2)图示促进符号学习——促进语言、图像等文化符号的学习
图示和语言的发展
孩子对图示的探索会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后期还会影响他们的书写。因为孩子只会对能抓住他们想象力的人、事、物产生要去交流的欲望。同时,图示探索中有许多和孩子的语言语言、数学思维共享的“知识”内核。图示&孩子的书籍
有些书籍也和图示相关。几乎人手一本的《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书里就包含了次序(ordering)和改造(transforming)两种图示。星期和数字对应次序;虫卵、小毛毛虫、大毛毛虫、茧、蝴蝶对应改造。
3)抽象思维
五、如何应对挑战
了解图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应对更加灵活、开放。但是正如我们在开始谈到的那样,仍然会有一些时候,孩子玩耍探索的方式会挑战到我们成人的忍耐。
在孩子学习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学习关系、边界和规则,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作为成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支持和引导他们学习这一部分。
Tip1 帮助孩子在更合适的场景下满足自己的内在探索驱动。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用食物做“神奇药水”,是否可以尝试邀请孩子来做烘焙?或者让孩子在浴缸、阳台、户外、车库等地方装一盆肥皂水洗手、洗盘子、洗玩具。要知道,满足和支持孩子的图示发展,比尝试去分散孩子对图式的注意更容易。
对于经历图示互相产生冲突的孩子,比如,一个小朋友刚刚搭建好的“作品”,另一个有轨迹图示兴趣的孩子看到了,一下子把桌上的东西全掀倒在地上,怎么处理呢?有时可能只是需要我们提供多一些材料,或者采用轮流的机制;提供更多的探索选择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继续一起玩的方法建议并陪伴旁边。
Tip2 定义问题:孩子行为触动的是规则还是我们个人的容忍度?
在立文德,我们会有一些共同的规则,尽量的少而精,比如:
- 关爱彼此,不伤害他人。
- 照顾自己,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 爱护我们的环境,不破坏我们的设备。
具体细则不同园区间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一定是老师们基于本园区具体情况讨论达成的共识而定的。
Tip3 交流,交流,交流!
有时候,只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和其他家长老师多交流了几句,就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同时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六、图示的注意事项
1.图示学习理论与以下关于孩子玩耍、学习的观点紧密相关。
- 孩子的自发性玩耍是由内在驱动的。
- 孩子们频繁地通过他们的身体,包裹想象力游戏,
- 孩子们在进行图示相关的玩耍时会体验到深深的满足,参与感很高。
- 孩子玩耍中体现图示与否与他们的智力高低并无关联。
2.图示不是什么
*图示不是用来给孩子贴标签和定义学习里程碑的分类系统。
*图示不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也没有特别的排序。
*图示不同于性格,不会与幽默感,灵活性,适应性,社交性一类的概念相联系。
*图示不会作为容忍任何干扰别人玩耍,破坏器械,伤害他人行为的借口。
*图示不是所有惹怒成人的幼儿行为的唯一导因。
3.使用反思循环
我们在学会一个新工具,学习一个新技能时,喜欢迫不及待拿来“练手”,反思圈帮助我们以一种更加持续、严谨的方式来观察、记录。
写在后面的话
当下,图示(schemas)在0-3岁育儿界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与实践,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它是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孩子玩耍与行为的工具之一,却不是唯一。任何的观察都需要基于照料人和孩子间关系的建立基础之上。目前,立文德正在实践的主要照料人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依恋关系的发展,和对孩子学习、探索的长期观察与考量。道路虽远,但很开心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