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在五十岁时遭遇了精神危机,日日被自杀的念头折磨。他认为生命是一场虚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就在清醒与发作交错之间,他写下了《忏悔录》,记录自己的心灵日记。
书中他提到自己的一生中有几件事情曾让他脱离对自杀的沉溺和幻想,分别是:
1 家庭生活
在挥金如土的贵族享乐、参军打仗的屠杀残忍之后,托尔斯泰在34岁结婚,脱离社交,转入了宁静和睦的家庭生活。
2 宗教信仰
在实验科学和理性无法解答内心关于“我是谁”“谁创造了我”等问题之时,是信仰的理论赋予生命以意义。
3 劳动
托翁在晚年放弃了贵族生活,亲自参加劳动,获得了新生的喜悦。他认为,劳动着的生活便是生命永恒意义的真理。
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了大胡子托翁的纠结与痛苦,听到他灵魂深处的几近病态的人生拷问,不禁心生怜悯。
书里处处可见他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句子,我对他的那种痛苦很是感同身受。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生活中的快乐会有几分呢。
真希望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动物一般简单清淡的生活。这样就不用胡思乱想,不用忧虑人生的意义和探索“我是谁”等等容易走火入魔的终极问题。
毕竟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烦恼;增加知识,也就意味着增加忧伤。
对于抽象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出口,就应该放弃。但是托翁又怎是这般轻易言弃的人,他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求索,然后又不断的碰壁,不断的绝望。
幻灭。
我看着他的立足之地一点点坍塌,他的脚下什么都没有了。他赖以生存的一切也不复存在。
可怜的老头儿像无头苍蝇一次次扑动翅膀想要飞出思维的局限,然而真理有界,他撞到了肉眼看不见的玻璃,没有任何头绪和可能的答案,但身心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行尸走肉的生活又是何必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胡思乱想些有的没的,最终受伤的一定是自己。想想“午饭吃什么、今晚早点睡、下班去超市买点水果”不是很好吗,这才是现实的生活啊。
但是托翁是追求真相的人。
最终他决定抛弃所有之前的认识,在理智和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认知的大厦。慢慢他发现真理不能解决的东西,信仰或许能起到一点作用。于是他开始研究宗教教义,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错误。他认为:
1 信仰是生命的驱动力。如果一个人活着,他肯定坚信着某些东西。
2 仿佛只有在我信仰上帝存在的时候,我才真正地活着。
3 信仰的本质是,它赋予生命一种死亡也不能带走的意义。
宗教信仰,在唯物主义大行其道的现在来看,似乎并不是人生意义的标准答案。作者自己也发现这一点,他承认教义中存在真理,也存在谎言。
然而他依然秉持这样一种观点,清醒、固执又认真——
理智的局限性使我无法解释某些原理,但这不是我要去相信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