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角度:红帽,即从感性、情绪、直觉、经验、审美情趣等对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思考:回答问题之前,需要先从红帽的角度明确几个问题,进而做出合理的回答和思考。
第一、知识本身是否就会产生复利呢?如为是,那么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为否,知识本身代表着什么,它会让复利产生吗?
第二、知识让人产生困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背后象征着何种情感和情绪?这种情感和情绪基于什么而产生?
第三、整个议题代表着何种情绪?复利与困扰是否存在矛盾,二者是属于一个共存状态,还是二者只能存其一,如是共存状态,应属何种共存状态?
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知识本身是否就会产生复利呢?如为是,那么议题的本质是什么?如为否,知识本身代表着什么,它会让复利产生吗?”
基于我的经验,我的看法是知识本身就会产生复利,只是产生复利之后如何接受和看到这种复利比较困难,而这种困难就是“知”和“行”的问题。
大学时期,学习比较刻苦,学习成绩一般,原因简单,因为在学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不是老师说的重点知识,在这个角度上,我甚至认为老师也将自己所教的东西看的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那种热情。
所以,我开始围绕重点展开学习,这意味着先要摆脱教学大纲,树立一个学习脉络,让自己要成为“学习”的老师。
过程中,遇到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需要学习的知识,就需要从网上去筛选,这种学习方式实际称为主题式的学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并解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主题式的学习效率当然很高,理解的深度也很大,也的确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且在这样情形下的学习,知识进行了最有效的编排,那么知识复利也必然会产生,相比较而言,困恼少了很多。
通过经历的这件事,一个感触是:知识本身就附带复利,不过因为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才不会看到这种知识所产生的复利,进而产生了困扰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就像一个武将,他对兵书应用自如,但是你让他看一本诗集并让他说出诗集的魅力,对于他而言就有难度了。
此外,在实践生活中不能被有效应用的知识,它的“复利”一定是看不到的,不过这些知识也不没有丢失掉,而是储存在潜意识中,当有一种刚需需要运用这种知识时,它就会被调用,否则,其会一直冷藏下去。
不过也有一些可悲,所有的知识未必都适合实践,所以,出于一种“我要强过其他人”的心理,就会在内心中强迫自己将学到的全部知识都转化为实践,不过,因为能力和环境的限制必然会受挫,最终必然会产生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而我不能做到,这是否证明了我“不如别人”,进而陷入一种循环论证中,之后就是进一步的困惑和迷茫。
实际上,知容易,行要比知难100倍不止,如果能将一个或者一项知转化为行,就非常不错了,而能将一个体系的知转化为行,那么就会成为行业中的精英,而所有的“行”都是不断积累复利的过程。
复利在此不需要明确,因为李笑来已经对其进行了详细且明确易懂的阐述,所以,如何定义复利行为更为重要。
而在知识的世界中,行就是复利行为,过多的知而没有行必然会导致困惑。
第二个问题:知识让人产生困扰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背后象征着何种情感和情绪?这种情感和情绪基于什么而产生?
知识让人产生困扰的原因应分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角度是学而不知,就是学不懂不理解,可能是学习方法错误或者能力压根没有达到学习这个知识的层级;第二个是知而不行,并颠倒主次,将知当做行,因为错误的理解,必然会有相应的困惑。在这背后也存在着两种情感,一种为固步自封,一种为自傲,归结为一类的话,可以将其称为“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就是早期(童年-武志红心理学课提到的童年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取得了过多的胜利,或者是过多的失败。
学而不知,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压根学不懂。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方开始接触英语,这门学科对于我来说就是“天书”,语法、词根什么的压根不懂,原因就在于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压根没有“英语”这个概念,所以,产生困惑是必然的。
但是,学而不知又是最好解决的?
因为只需要不断的积累就行,毕竟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对概念进行塑造,一旦概念塑造完毕,那么对于这门学科以必然会理解,如果有应用的空间,那么相应的复利就会产生。
学而不知实际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得了某种疾病一样,他会努力的克服或者寻找疾病治愈这种疾病,再次之也会学会管理疾病。
知而不行却不是如此,所有人都认为这不是一种病,所以也没有人学着去治疗,更没有人去控制和管理,所以,其越来越严重,最终会真正的拖垮一个人。
关于知而不行,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历史的“中央集权制度”一样,在西方推行民主制度以及限制君权的时候,中国的中央集权反而更加的强大,当然问题也更加的突出,直到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击败,才意识到了自己原来是“落后”且已经进入了“必然灭亡”的道路上。
知道太过容易,尤其是对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更是如此,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就不再去实践,认为自己已经太懂了,实践压根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处理呢?从绿帽的角度我会给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无论是学而不知以及知而不行,其背后都是一种心理在运作,这种心理我将其归结为“以自我为中心”,它包括“过度的自信”和“过度的自卑”。
自信本身没有坏处,但是自信的同时也需要承认这个世界中一定有比自己更强的人存在,即使没有自己强,但是他的观点也可以给你提供新的方向。不过,过度的自信就会拒绝这些东西,直到碰到南墙之后或许才能够意识到一点。
自卑更不好,他认为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所以,他的观点也不值得被认可,基于此,他没有任何观点存在,相信任何言论,最终陷入一种没有主见的状态,结果也可想而知,就是失去了方向,停在原地没有任何行动。
产生自信和自卑的心理都容易理解,童年的经历就是最直接的影响,一个自我能够得到充分且正确的释放,自信的同时也会学会接纳,自我被充分压抑和否定,那么必然会陷入一种自卑状态。改变容易也困难,因为需要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去经历轮回然后疗愈自己。
第三个问题:整个议题代表着何种情绪?复利与困扰是否存在矛盾,二者是属于一个共存状态,还是二者只能存其一,如是共存状态,应属何种共存状态?
怎么让知识产生复利而不是更多的困扰?代表着一种上进但不可得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话题,只是暂时的陷入了一种疑惑状态,当疑惑解开之时,上进之途中的障碍也会清除。至于复利与困扰二者并不存在矛盾,而是一种共存状态,当知变为行时,困扰也会消失,反之,困扰仍然存在。可以这样理解:困扰是行之始,行是困之终。
一个庸人首先就不理解“知识复利”,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为自己所用,进而让知识提升自己或让知识发挥它的价值。
此外,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有问题时?是因为他还想解决这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在内心中追求这个问题背后的东西,复利的背后就是上进,将知识转化为复利后获得更大的提升也是一种必然。
困扰是一种疑问的状态,其指代: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的情形下导致自己陷入了某种状态,而如果知道了原因,困扰则会自然消失。
困扰在知的阶段存在,在行的阶段也存在,或者说困恼无时无刻不存在,有的会随之时间的经过而自然结束,有的必须要细细思考或者寻求外力才能结束,它存在,它也会消失,它不是一种独立,而是一个挑战。
四、总结
知识生复利,本是寻常事,为何存困挠,原为知和行。
知道并未行,但行方有利,至于如何行,轮回看童年。
一切皆有因,若想解开因,必需陷入困,困后方涅槃,一切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