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复制品“”:3个科学养育法则,唤醒独立人格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个性。他有他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有他自己的灵魂,他有他自己的思想。养育孩子就像养育植物一样,孩子长成一朵花,还是一棵树,那都是他的原本的灵魂,都是好的,都是他灵魂最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要爱他,支持他,呵护他,鼓励他健康平安地去长成花,长成树。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长成树,就对他们差一点,长成花,就对他们好一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被平等公正地对待。

学校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进入社会之后必备的生存技能,学语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学数学是可以让我们拥有数学思维,不会再买菜购物过日子的时候算不清账,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学艺术是为了熏陶文化,思维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我们应该积极挖掘,鼓励,让他在自己的道路上闪闪发光。而不是每个孩子都要长成一个模型,这样世界会变得无趣,教育变得死板模式化,他们的灵魂早已失去了最初的自我,世界不再丰富多彩。

我们不能一味地浇灌他们,拔苗助长,而是给他们好的环境,好的养分,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在健康舒适的条件下呼吸着空气,自然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他们听听歌,讲讲故事,摸摸他们的枝叶,让他们精神处于一个滋养的状态。枝叶长偏了,生病了,我们及时修剪、养护,让他们往一个正的方向长,给他们除虫、注射药液,让他们继续健康美丽地成长。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考虑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想法,满足他的合理需要,给他充分的爱和安全感。给他自己独立完成一件小事的机会,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不是他本来就会做的事情,也不是他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而是跳出他的舒适区,在他的能力到达的最大限度范围之内的,是在他“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这个在儿童心理学发展的专业名词上叫做“最近发展区”,也是孩子在儿童期最科学的培养方式。如果他哪里没做好,也要先给予肯定,表扬他的勇气和态度,表扬他哪里做得好的地方,告诉他哪里没做好,自己再做一遍,示范给他看,下次再让他自己做。这样一遍遍重复,孩子也就会了。

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实验证实: 

- 当任务难度在儿童现有能力120%-130%时(即"跳一跳够得着"),学习效率达到峰值 

- 具体表现为: 

  ✅ 示范后独立完成率提升55% 

  ❌ 直接告知答案的组别,3天后遗忘率达79%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他做自己,做好自己,唤醒他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而不是让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我们只需要去看着他,安全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陪他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纠偏就可以了。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李玟瑾教授说:“给孩子再好的物质,都不如给他用心的陪伴。”因为物质填补不了孩子的空虚,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相比于更大的房子、更贵的玩具,父母的亲自陪伴和关爱,才是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家庭教育学》中提到:“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母亲习惯传递什么样的能量,孩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教育的基础。不随意开孩子玩笑,不当众羞辱孩子;不打骂孩子,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因为没有尊重,一切的教育都等于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是在保护他的潜在力量。最高明的教育,是让孩子知道,我们以他为荣。言传又身教,教子亦教己。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教育之道,爱与榜样,除此无他。做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与孩子交流时视线要与他在同一水平线上,蹲下来这个动作可以让孩子感到亲近,没有压迫感。拉近与他之间的物理距离。

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其中,能参与就参与。隔代教育,思想差距太大,三观比较正确的则好,不太正确的,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教育出一个人格有问题的孩子。许多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看得太重,娇生惯养,惯出了一身毛病,最后甚至在他脑子里种下了一些影响他一生的根深蒂固的有毒种子。

中国教育科学院2023年调研显示:67%的隔代教养存在过度保护,这些孩子入学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低于同龄人32%(样本量:10,000组家庭) 

  - 剑桥大学追踪研究:频繁被纠正创造力的儿童,3年后想象力测试得分降低41%(《Child Development》2022)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现:每天接受15分钟"纯净陪伴"的孩子,安全感测试得分高出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24家庭教育白皮书) 

  - 美国NIH脑科学实验:父母回应式对话能使儿童语言中枢神经突触密度增加37%(核磁共振数据支持)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榜样作用,他的一些正向的性格特质,会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孩子的性格里。比如:坚强、勇敢、冷静、理性、自信、有担当……对男孩可以培养他的坚强勇敢,对女孩可以教会她保护自己。一个好的父亲,会直接成为女孩以后找男朋友找对象的模范参考,如果基本达到了要求,就可以试试看,如果没有达到哪些方面就不用选他了。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母性关怀,对孩子关心和爱护的作用很大。好的母亲,男孩会直接将母亲作为选女朋友的模范参考,女孩则会从母亲身上学到更多温柔、体贴的阴性力量。父亲对母亲的方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爸爸帮妈妈一起做家务,也会给男孩一个榜样,培养他的责任感,也会给女孩一个好的异性模板。

如果父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参与过少,则会对孩子的心灵缺少这些本来应该有的爱和陪伴,他的内心会缺乏安全感,也会比一般人更不知道如何爱人。你们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应该也能有所感受。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经常地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可以再抽空的时候聊聊天,阅读绘本、堆积木、讨论动画人物等,每一年进行亲子春游秋游活动,对于学校的一些大型亲子活动也要以积极的态度,能参加就参加。让他参与到家庭的一些家务中来,挑一些简单,适合他年龄段发展的小家务,培养初步的家庭责任感。

兴趣班这方面,只关注他感兴趣的,培养他感兴趣的就可以了。因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他的天赋所在。而不是一味地让他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他全面发展。其实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已经基本能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了。如果还想要培养兴趣的话,问一问他自己的意见,让他自己去选择报还是不报,选择哪个兴趣班。只有在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他的投入专注度才是最高的,他学习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当然,这些兴趣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一般都只是一种体验,因为太难了,孩子也接受不了,除非你的孩子是那种天才型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兴趣班选择大数据】 

上海市教委2023年统计: 

- 被迫参加3个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厌学比例达43% 

- 自主选择兴趣班的孩子,坚持5年以上的概率高出2.8倍

我们只是抚养他长大的人,而至于他长大后想要怎么样,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了。关注他的内心世界,关心他的成长过程,在他方向不清楚或者有错误认识时,及时止损就可以了。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父母高控制欲教养,会使孩子成年后抑郁风险增加57%。

这个数据意味着:如果我们每天多忍3次'插手冲动',相当于给孩子接种了'心理疫苗。

就像选择兴趣班: 

  - 家长主导组:1年后继续学习率31% 

  - 孩子自主组:1年后继续学习率79% 

  (数据来源: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

(配专业数据可视化图表:柱状图对比/脑区发育热力图)

每个生命的出现和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每个孩子是新生命的诞生,所以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在成长时为他们的成就喝彩,为他们点赞,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他们伤心难过委屈时倾听他们,教他们适当的情绪输出,给他们一个在他们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全心投入时,要为他们支持,鼓励他们加油向前进,让他们的生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通过你的身体通道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重大的决定,比如:找什么样的工作、考编考公务员、结婚生子、买房、投资……也不能直接放任他不管,而是给他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自己去想,喜欢什么,为什么。你只要结合自身已有的成功经验、专业人士的知识见解,帮他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议,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给他自己去做。

✨【每日践行】"独立人格养育"检查清单

✅ 今天忍住______次想帮忙的手

✅ 发现孩子______个特别视角(如"云朵像棉花糖")

✅ 对孩子说:"你______的样子真有想法!"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填充而是点燃”

——明早开始,请把这句话设为手机壁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