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这几天一直在陪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我知道,孩子需要家人的陪伴,我们跟他一起玩的时候,他显得很开心,他很放松,但我却有点精疲力尽,好像我在迎合着他完成某项任务似的。我用尽力气,跟他说话,用重复地令人头痛的牙牙学语教他说话,一遍又一遍。当他吃饭的时候,又在担心他把饭菜撒的到处都是,没有一丝规则,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我在抑制自己的愤怒和不安,显得自己很大度的样子,我觉得很烦,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耐心的把他的饭喂完,又要开始准备下午该去哪里玩了。
我对外面的世界渐渐失去兴趣,竟然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鸡毛蒜皮搞得鸡飞狗跳。我知道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正如,很多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总是在他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插上一脚,还在孩子玩玩具正开心的时候,猝不及防给他喂上一口,觉得这是自己的成就感。这令人恼火,这不免让人想起一句成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别人自己动手的能力给剥夺了。我知道,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来自于喂养者,我看见孩子总是哭哭卿卿地寻找他的爷爷奶奶,好像24小时都要围着他似的,简直觉得孩子是一个弱小的雏鸡,什么都不会,只待大人们把它填满,这种教养方式也说明,他们小时候被父母亲关注太少了,以此弥补童年的不足,加倍的把孩子包裹得密不透风,简直是囤积癖的变种。
孩子其实非常不喜欢这样,但他有别无选择,他只能跟随照料者的方式,陷入某种无能,他选择哭泣,他缺少自由的空间,比如让他学会自我掌控,拿一个杯子,喝水,自己吃饭,拿调羹,这些自主行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他会失去,他变得暴殄天物,不懂得珍惜,甚至开始用暴力和破坏引起的愤怒来获得与照料者的分离,或者更进一步,孩子将变得对一切失去兴趣,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得到满足了,他没有任何渴望,他对世界失去了探索的热情,这是悲哀和痛心的。
不过,还有另一种方式是,对孩子不管不顾,很多人一天到晚捧着手机,连孩子的哭闹也懒得过问一句,他们变得如此冷漠到了孩子像自己的玩具一样可以任意丢弃的地步,他们不配成为父母和照料者,连作为人的基本资格也没有。我知道,外面的诱惑太大,作为父母的人,他们自己还是一个嗷嗷待铺,从未断奶的小孩,他们的天性就是寻找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个孩子,他们怎么有热情去抚养他呢?或者也仅仅只作为满足自己私欲的宠物罢了,给大爷笑一个,给我们赚钱,要不然什么也白搭,这是某些人的信条,在家庭伦理观念上,我个人还是遵从儒家的平衡观的,我们不需要太惊世骇俗,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得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