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可爱的帅气迷人的猪猪,硬盘如果想存放数据要经历以如下过程先分区----》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存放数据下边分别介绍一下什么是磁盘分区,linux系统一般如何分区,以及文件系统。
4.1、分区的基本概念
学习Windows、Linux 操作系统,必然要了解硬盘设备,在硬盘上能够安装系统或者存放数据,但前提是必须要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不同的分区存放不同的数据,从而避免数据杂乱无章堆积在一起。比如:与系统相关的敏感数据肯定不能与我们的视频等数据堆积到一起。通过分区从而提高了数据安全性以及磁盘的性能。
分区有三种: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
注意:
1、一块磁盘最多可以有4个主分区,其中一个主分区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扩展分区替换,在这个扩展分区内可以划分多个逻辑分区
2、如果规划的分区数量超过4个,则分区组合为3 个主分区+ 1个扩展分区或两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或1个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
3、一块磁盘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扩展分区上划分逻辑分区,然后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之后才能存取数据或安装系统
4.2、linux下系统分区的命名
1、设备命名
在Linux系统中,磁盘设备对应于系统中的特殊文件,这些特殊文件放在“ldev
目录中,不同的设备对应的设备名称如下:
系统的第一块IDE接口的硬盘称为/ dev/hda。
系统的第二块IDE接口的硬盘称为/ dev/hdb。
系统的第一块SCSI接口的硬盘称为/dev/sda。
系统的第二块SCSI接口的硬盘称为/ dev/sdb。
2、使用数字编号
为了表示不同的分区,通常会用数字进行编号,比如:
系统的第一块IDE接口硬盘的第1个分区称为/ dev/hda1。
系统的第一块DE接口硬盘的第5个分区称为/dev/hda5。
系统的第一块SCSI接口硬盘的第1个分区称为dev/sda1。
系统的第二块SCSI接口硬盘的第5个分区称为dev/sdb5。
4.3、Linux系统如何分区
Linux分区方式是,是先有目录,再将磁盘上的物理地址映射到目录中。
Linux系统对分区的基本要求
1、最少要有一个根/分区,用来存放系统文件及程序。其大小至少在5GB以上。
2、要有一个swap(交换)分区,它的作用相当于 Windows里的虚拟内存,swap分区的大小一般为物理内存容量的1.5倍(内存<8GB)。但当系统物理内存大于8GB时,则swap分区配置8~16GB即可,太大无用,浪费磁盘空间。swap分区不是必需的,
但是大多数情况应该设置,个别企业的数据库应用场景不分swap。
3、/boot分区,这是 Linux系统的引导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引导文件,如 Linux内核等。所有文件的总大小一般只有几十MB,并且以后也不会增大太多。因此,该分区可以设置为100~200MB,这个分区也不是必需的。
企业生产场景中Linux系统的分区方案
常规的分区方案如下。
方案1:针对网站集群架构中的某个节点服务器分区,该服务器上的数据有多份(其他节点也有)且数据不太重要,建议的分区方案如下。
/boot:设置为100~200MB。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或等于8GB时,配置为8~16GB即可。
/:剩余硬盘空间大小(/usr、home、/var等分区和“/”共用一个分区,这相当于在 Windows系统中只有一个C盘,所有数据和系统文件都放在一起)。
方案2:针对数据库及存储角色的服务器分区,该服务器的业务有大量重要的数据,建议分区方案如下。
/boot:设置为100~200MB。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的业务数据不放在这里。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或等于8GB时,配置为8~16GB即可。
data:剩余硬盘空间大小,放数据库及存储服务等重要数据。当然,data的名称也可以换成别的名字。
本方案其实就是把重要数据单独分区,便于备份和管理。
方案3:针对大网站或门户级别企业的服务器进行分区
/boot:大小设置为100MB。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或等于8GB时,配置为8~16GB即可。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的业务数据不存放在这里。
剩余的磁盘空间保留,不再进行分区,将来分配给不同的使用部门,由他们自己根
据需求再分!
此种分区方案更灵活,比较适合业务线比较多、需求不确定的大企业使用。
4.4、如何查看磁盘分区
df -T只可以查看已经挂载的分区和文件系统类型。
fdisk -l可以显示出所有挂载和未挂载的分区,但不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parted -l可以查看未挂载的文件系统类型,以及哪些分区尚未格式化。
lsblk -f也可以查看未挂载的文件系统类型。
file -s /dev/sda3直接查看某个分区
4.5、挂载点
Mount point的意思是挂载点,这是 Linux下访问磁盘分区的入口,即如果要往/boot分区(ldev/sdal)写入数据,就必须通过/boot入口来写入,想像根分区里写内容就用/ 为入口。swap分区用户不能访问,就没有提供挂载点。
注意:如果window下直接盘符就对应着分区,访问E盘就E:\linux。
4.6、文件系统
File System Type的意思是文件系统类型,就像 Windows的fat32 ntfs一样,磁
盘分区只有在设置了文件系统类型格式化并挂载上挂载点后,分区才能存放数据。目前
有如下一些文件系统类型。
ext2/ext3/ext4:适合 Linux的文件系统类型。由于ext3文件系统多了日志记录功能,因此系统恢复起来会更快速,ext4是ext3的升级,效率更加高,因此建议使用默认的ext4类型,而不要使用ext2/ext3。
physical volume(LVM):一种弹性调整文件系统大小的机制,可以让文件系统变
大或变小,而不改变原有文件数据的内容,功能不错,但性能会下降。
software RaID:利用 Linux系统的特性,用软件仿真出磁盘阵列的功能。
swap:内存交换空间。由于swap并不会使用到目录树的挂载,因此用swap就不需要指定挂载点。
vfat:同时被 Linux与 Windows所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如果主机硬盘上同时存
在Windows与Linuκ两种操作系统,有数据交换需求,可以使用该文件系统。
κfs:一个文件系统类型,在 Centos7中将被作为默认的文件系统类型而替换ext4
4.7、目录结构
4.7.1、目录简介
Linux所有目录是一个有层次的倒着树状结构,/为linux所有目录的起点。所以linux所有路径都是以/开始的。 /etc/sysconfig /
注意:
1、目录和磁盘分区是没有关联的
2、/下不同的目录可能对应不同的磁盘分区或不同的磁盘设备
3、所有的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类别有规律的组织和命名的。
相对路径:相对于当前路径下的路径
绝对路径:从根为起始点的路径
/bin
系统有很多放置执行档的目录,但/bin比较特殊。因为/bin放置的是在单人维护模式下还能够被操作的指令。在/bin底下的指令可以被root与一般帐号所使用,主要有:cat,chmod(修改权限), chown, date, mv, mkdir, cp, bash等等常用的指令。
/boot
( Static files of the boot loader)linux的内核及系统引导程序所需的文件目录。安装系统分区的时候一般要分一个boot分区。常见分区:boot 128m swap内存的1.5倍 以及/
/dev(Device files)设备文件目录,比如声卡、磁盘、光驱。比要重要的设备有/dev/null, /dev/zero, /dev/tty , /dev/lp*, / dev/hd*, /dev/sd*等等
/etc[if !supportLists](1) [endif]二进制安装(yum rpm)的配置文件默认路径
[if !supportLists](2) [endif]服务启动命令存放目录/etc/init.d。(service sshd start)(service network resart)
/home
这是系统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home directory)。 在你新增一个一般使用者帐号时,预设的使用者家目录都会规范到这里来。比较重要的是,家目录有两种代号:
~ :代表当前使用者的家目录,而 ~guest:则代表用户名为guest的家目录。
/lib
系统的函式库非常的多,而/lib放置的则是在开机时会用到的函式库,以及在/bin或/sbin底下的指令会呼叫的函式库而已 。 什么是函式库呢?妳可以将他想成是外挂,某些指令必须要有这些外挂才能够顺利完成程式的执行之意。 尤其重要的是/lib/modules/这个目录,因为该目录会放置核心相关的模组(驱动程式)。
/mediamedia是媒体的英文,顾名思义,这个/media底下放置的就是可移除的装置。 包括软碟、光碟、DVD等等装置都暂时挂载于此。 常见的档名有:/media/floppy, /media/cdrom等等。
/mnt如果你想要暂时挂载某些额外的装置,一般建议妳可以放置到这个目录中。在古早时候,这个目录的用途与/media相同啦。 只是有了/media之后,这个目录就用来暂时挂载用了
/opt
这个是给第三方协力软体放置的目录 。 什么是第三方协力软体啊?举例来说,KDE这个桌面管理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计画,不过他可以安装到Linux系统中,因此KDE的软体就建议放置到此目录下了。 另外,如果妳想要自行安装额外的软体(非原本的distribution提供的),那么也能够将你的软体安装到这里来。 不过,以前的Linux系统中,我们还是习惯放置在/usr/local目录下。
/root系统管理员(root)的家目录。 之所以放在这里,是因为如果进入单人维护模式而仅挂载根目录时,该目录就能够拥有root的家目录,所以我们会希望root的家目录与根目录放置在同一个分区中。
/sbin
Linux有非常多指令是用来设定系统环境的,这些指令只有root才能够利用来设定系统,其他使用者最多只能用来查询而已。放在/sbin底下的为开机过程中所需要的,里面包括了开机、修复、还原系统所需要的指令。至于某些伺服器软体程式,一般则放置到/usr/sbin/当中。至于本机自行安装的软体所产生的系统执行档(system binary),则放置到/usr/local/sbin/当中了。常见的指令包括:fdisk, fsck, ifconfig, init, mkfs等等。
/srv
srv可以视为service的缩写,是一些网路服务启动之后,这些服务所需要取用的资料目录。 常见的服务例如WWW, FTP等等。 举例来说,WWW伺服器需要的网页资料就可以放置在/srv/www/里面。看来平时我们编写的代码应该放到这里了。
/tmp
这是让一般使用者或者是正在执行的程序暂时放置档案的地方。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够存取的,所以你需要定期的清理一下。当然,重要资料不可放置在此目录啊。 因为FHS甚至建议在开机时,应该要将/tmp下的资料都删除。
/usr用户程序及数据、帮助文件、二进制命令等的目录
小结:
/dev/设备目录
/etc/系统配置及服务配置文件、启动命令的目录
/proc显示内核及进程信息的虚拟文件系统
/tmp临时文件目录,公共厕所,客厅。
/home普通用户家目录,大臣的家。
/root超级管理员的家目录,皇宫
/var变化的目录,一般是日志文件, cache的目录。
/usr用户程序及数据、帮助文件、二进制命令等的目录
/bin普通用户命令的目录
/sbin和/ usr/sbin/超级用户命令的目录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重要)
#配置网络地址及GW等,使得网卡生效
(1) [endif]重启网卡/etc/init.d/network restart或service network restart 都影响所有网卡
(2) [endif]Ifdown eth0 && ifup eth0只针对eth0网卡ifdown禁用网卡的指令,ifup启动网卡的指令,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禁用eth0网卡再启用eth0网卡
用过setup指令,可以通过界面修改网卡,但一般用打开文件修改的方式
DEVICE=eh1 #<==物理设备名,eth1表示第2块网卡
HWADDR=00:0c29ba:8e:8f #<==网卡的MAC地址,48位。
TYPE= Ethernet #<==以太网。
UUID=1636dba-cc88-418d-820c-a06c956dbf77
ONBOOT=yes #<==控制网卡是不是开机启动
NM_CONTROLLED=yes
BOOTPROTO=none #<==其中, proto取下列值之一:none,引导时不使用协议;
static静态分配地址; bootp,使用 BOOTP协议,或dhcp,使用DHCP协议。
IPADDR=10.0.0.7 #<==addr是IP地址。10.0.0.0/24
NETMASK=255.255.255.0 #<==子网掩码,划分网络位和主机
DNS2=202.1060.20 #<==DNS把 baidu. com变成了badu服务器IP。DNS就是域名和IP的解析工具。
GATEWAY=10.0.0.254#=网关地址,路由器的地址
DNS1=8.8.8.8 #<==DNS1
USERCTL=no
/etc/resolv.conf(重要)#设置linux本地的客户端DNS的配置文件,DNS可以实现域名和IP的互相解析。
可以通过setup命令配置
Setup --> ‘network configuration’ --> ‘DNS configuration’
上述设置实际上是修改/ etc/resolv. conf这个文件
负责域名和IP互相解析的服务就是dns( domain name systen)
www. baidu com《==》203.71.88.10
不要在网卡配置文件里配置DNS,而是在/ etc/resolv.conf里配
1、客户端DNS可以在网卡配置文件里设置( ifcfg-etho)
2、客户端DNS也可以在/ etc/resolv. conf里设置
3、网卡里的设置DNS优先于/ etc/resolv. co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