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很多会有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看手机上瘾,无法集中精力,看不进哪怕一本书,任何计划或者思考持续不超过两天。
问题是出在手机上瘾,作息不规律,不会管理时间这些一个个具体的习惯上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你就能 "自救" 成功吗。
你错了。这种状态的本质,根本就不在某个具体零散的习惯上。这种状态的本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的生活所适应的刺激水平,远高于你需要做的事情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
比如学习、阅读等事情,之所以你不愿意去做,是因为对你而言,刺激度不够。
那么多坏习惯,本质上都是一个习惯:"追求刺激"。
刺激这种东西,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
你戒掉打游戏,也只会从打游戏改为刷小说,而不是从打游戏改为学习;
你戒掉刷小说,也只会从刷小说改为刷朋友圈,而不是从刷小说改为学习;
你无论怎么戒,都只会从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跳到另一个高刺激的事情,而永远不会从高刺激的事情跳到低刺激的事情上去。
你以为你刷公众号是为了去享受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刷微信圈是为了去看一张张八卦的照片?打游戏是为了体验一幕幕的游戏剧情?
其实,你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高刺激的状态”。
即便你已经筋疲力尽了,完全提不起精神了,你仍然舍不得睡觉,你宁愿刷朋友圈,刷头条,刷微博,去维持那虚高的刺激水平,而不是去休息。一旦你把那段虚高的刺激剥离掉,你会马上昏昏欲睡,因为那是你本来应有的疲劳。
你是如此地抗拒离开这种高刺激的状态,以至于这种刺激被中断一小会,比如网络卡上十秒钟,你都会手足无措,如坐针毡。
你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能把平静淡泊的心态维持超过哪怕五分钟以上,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你刷公众号,你只会去看轻松刺激的短文,而不是那些枯燥冗长的干货。
你电子书,你只会去看那些刺激起伏的故事,而不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文学。
你的思维习惯就是这么被惯坏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作者都在尝试争夺你的注意力,你的眼前越来越不缺高刺激的事物。
吸引眼球的事件已经满足不了你,只有最吸引眼球的事件才能,
越往后,越是只有那些最刺激的信息才能留在你眼前,你的刺激阈值不断地升高,你的大脑越来越难以被满足,等到你发现的时候,你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刺激的海洋。
为什么你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呢?
为什么你看不下去书,听不进去课呢?
因为你不缺刺激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读的书,听的课,本质上都是 “低刺激”的信息流。而在最近脑海中全是高刺激事物的你,根本就无法忍受这种低刺激的枯燥。
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你的注意力更容易随时被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分流,比如上着课突然想到刚才打的游戏。
为什么制定的计划无法完成?
因为你不缺刺激啊。
无论是执行计划,设计日程,都是需要忍受长时间低刺激过程的。但是各种高刺激又是如此地渗透在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想做完一件事,可能要避开几十上百个刺激的陷阱。
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本来想在手机上订计划,却被朋友圈夺走了注意力;你本来想查资料,却被冒出来的新闻带跑了不知多久。
你的生活被刺激射成了筛子,再也找不到完整的六十分钟,再也找不到能连续两天以上的计划。
为什么你的作息会不正常呢?
因为你不缺刺激啊。
处在高刺激的状态下,你是很难舍得去放弃高刺激而切换至低刺激的。即便你强行切换至低刺激状态,你的刺激水平也很难马上真正降下来,只会被其他高刺激的事情所填补。
于是,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你在晚上玩手机刷新闻,刷到凌晨一两点,仍然“舍不得”睡觉。即使放下手机上了床,你也会在大脑中胡思乱想一堆刺激的事情,然后失眠。由此引起的疲劳又加重了自控力的缺乏,从而恶性循环。
其实所谓的刷小说,玩手机,打游戏,只是魔鬼的千重幻影,真正的本质,就是“对高刺激事物的依恋”。
一个人所适应的刺激水平,是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
你的目标对你而言的刺激水平和你所适应的刺激水平相比较,如果绝对值高,你才会更容易投入目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