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寨感怀
徐 霞
初秋的早上,我们从耿马县城驱车直奔“中国最后的群居原始部落”----翁丁。头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公路两边巍峨的山峰上云雾缭绕,衬以满目青山,更觉异峰奇秀,美不胜收。连绵起伏的山岗,峰峰有造型,山山都是景,可是为了阿佤山深处的翁丁佤寨,我只得克制让司机停车拍照的冲动。
翁丁,佤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远远望去,真是名不虚传,朵朵白云撒落在阿佤山的青山绿水,撒落在翁丁寨的茅草屋顶,撒落在村舍地面。在云雾飘飘的翁丁漫步,云朵一会儿缠绕在头上,一会儿缥缈在脚下,轻盈地走几步,云朵就挂在了裙边随风舞动,只觉如梦如幻,神奇美妙。行走在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佤寨,突然感觉天是那么地亮丽明媚,山是那么地空明澄碧,风是那么地清新纯净,我的心境也随之变得宁静祥和。
翁丁,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佤族茅草屋民居,普遍都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即使寨主的家也都一样,佤王府除了建筑稍稍高大一点外,与其他佤族民居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茅草屋里最显眼的是火塘,除日常生活器物外,没有多余的摆设,房屋都没有上锁,路不拾遗的古风犹存。这里的佤族人喝生水、吃苦茶、饮水酒,每天只要有肉吃,有酒喝就很幸福开心,只要高兴就唱歌跳舞,唱累跳累了,倒头便睡,今天决不想明天的事。看着佤族老者抽着长长的烟杆怡然自得的神情,看着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发自内心的快乐,我忽然非常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更羡慕他们珍惜所有,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也许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更接近上帝和天堂,因而他们的幸福指数更高。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放下尘杂,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淡定自若地过一种简单朴实的生活。
带我们参观寨子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姑娘,会讲普通话。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与她交流不要说成语,否则她听不懂。她我问她读过书吗?她说,没有。我问,想读书吗?她说,不想,因为不可能。因为不可能,所以根本不去想。这是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啊!而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为着所谓的追求,看不透、放不开、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甚至于费尽心机争名逐利,以至于付出惨重的代价。
姑娘不漂亮,眼睛上还长了白内障,但她一点也不自卑,她买来染膏,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色,整天乐呵呵的。我突然想起“人生烦恼识字始”这句古话,也许,正因为姑娘没读过书、不识字,所以才能生活得这样简朴、从容。尽管现在佤族寨子里的人们也送小孩子去读书,但他们并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他们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孩子快快乐乐长大就行了。而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文明人,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根本不顾及孩子稚嫩的肩膀是否承受得起,孩子的背被书包压弯了,孩子的童趣与快乐被剥夺了。假如,我们能够安静下来,穿越观点、偏见、传统和表象的泥沼,就会发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远不如佤族同胞文明。
其实,人生苦短,生命脆如蝶衣,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把握今天的太阳,顺其自然地快乐生活?为什么不像佤族寨子里的人们一样,让孩子沉浸于高原美丽、纯净的大自然中,听鸟语,闻花香,怡然自乐,与世无争,尽情地享受生活。
在电视里看到佤族必然会看到甩发舞与木鼓舞。头发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前时而后旋转,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宛如波涛汹涌,仿佛劲风撩草,又似瀑布倾泄,豪迈粗犷,野性十足。而我在佤寨行走的几天里,听得最多的是佤族情歌----《想你》:每天想你无数回,阿哥(妹),想你想的掉眼泪,阿哥(妹),因为山高路遥远,阿哥(妹),因为水深要架桥,阿哥(妹),如果我能变成一只小鸟,我愿飞到你的身边……我非常喜欢这首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和山野气息的歌曲,旋律悠扬中略带感伤,山高路遥隔断了相恋的人,却隔不断恋人的心,在淡淡的思念中,体验着美好的爱情。生动、直白的歌词,毫无做作和刻意修饰,体现了佤族少男少女原始淳朴的情感。这首歌犹如一股清新的山风吹得我浑身舒爽,这与我们哗众取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都市情歌形成了多么显明的对比。
佤族的色彩基调是红与黑,他们有着黑色的皮肤、黑亮的大眼睛,妇女黑衣红裙,非常醒目。我想,黑的是土、红的是血,血融进土里,才滋养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爱恨极致分明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很贫穷,但他们知足常乐,他们珍惜大自然的恩泽,真诚地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乐观的面对一切,善待生活,快乐的活好每一天。
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四季每年都在更迭,生命在不断轮回,当我面对明天的困惑与不安,心里充满恐惧时,我会怀想这次佤寨之行,想念热烈奔放、天人合一、性格豁达、能歌善舞的佤族同胞,我会满怀感恩之心,珍惜拥有,活好每一天,我会放下所有负累知足常乐,只为了更好地拥抱明天,享受明天的阳光雨露和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