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借走你钱去花,才会让你变穷

经济萧条时期,比如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大放水超发货币就一定会推高物价,导致通货膨胀吗?政府财政政策花钱办大事,官员们主导进行基建投资、修路修机场盖公共设施大楼,就一定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而极大浪费吗?这些经济问题很宏观,稍微有一点经济知识的老百姓普遍共识应该是:超发货币必定导致钱不值钱,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政府搞的大事,一定是乱搞,浪费纳税人的钱。我一直也这么认为。


大衰退年代.jpeg

最近在读日本最大证券公司——野村证券研究院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的宏观经济著作,《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他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崭新视角,通过大量国家的经济兴衰起伏数据案例,向我们展示、演绎了没有借款人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即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私人企业追求债务最小化“的世界。逻辑严谨,解释自成体系,读后收益颇丰。更难得的是能把如此高大上的宏观经济写得大道至简,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这是我读过的所有宏观经济学里最好读最好懂的一本。

一个人的花钱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经济世界里,基础知识就是,一个人的花钱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是收入与支出不变的关联,经济活动就是这一进一出的互动中前行,其背后亦是家庭和企业互动的关系,从理论经济上来说,1块钱的支出加上另一个1块钱的收入,应该至少1+1=2,但是在家庭和企业的互动关系下创造了另外一情景,就是1+1未必等于2,例如,村里陈英俊决定从李富贵饭店里少花钱,转而多存一些钱将来娶王美丽,这样一来,李富贵的收入就少了一些,李富贵收入少,支出也就少,这就相应的降低了陈英俊的收入,也降低了陈英俊的储蓄,往复循环。

收入和支出的这种互动关系放到一个国家层面,就意味着,有一个群体储蓄存钱,就有一个群体必须反向行为——“去储蓄”——从而保持经济运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去储蓄”的行为是扩大经营的企业以借款的形式出现的。如果每个人都储蓄,没有人通过借钱而“去储蓄”,所有的储蓄都将从国民经济的收入流中漏出,导致全体国民的收入减少。

例如,陈英俊拥有1000元钱,花掉900元,储蓄100元。花掉的900元变成了其他人的收入,继续在经济中循环。存起来的100块钱,银行会将它借给需要用钱的李富贵。当李富贵花掉100元时,经济生活总支出达到了900+100的初始收入1000元,于是,经济向前推进。

突然爆发新冠疫情,第一,李富贵的饭店生意是门可罗雀,借钱开新店不现实,或者说缺少获得回报的投资机会。第二,随着疫情加重,李富贵的饭店亏损巨大,欠了别人很多钱,饭店也关了很多家门店,这时候李富贵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被迫重新储蓄,偿还债务,恢复财务健康。

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

基于上面的一个或者两个原因,李富贵不借钱扩张门店了——借款人消失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在上面的例子里,哪怕利率为零,如果李富贵不借走陈英俊的100元存款,那么经济生活中的总支出就会下降到900元,经济总量实际就收缩了10%。从1000元下降到900元,现在900元变成了其他人的收入,如果这个人习惯存10%,只花掉810元,同时依旧没有借款人,导致经济收缩到810元。这样的循环不断重复,如果借款人依然旁观,经济会收缩到729元,这样的过程被称为“通货紧缩螺旋”,经济低迷后退。

凯恩斯对这种情况加以命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储蓄存钱,但是没有人愿意借钱,他称之为节俭悖论:如果每个人都节俭存钱,其循环结果就是没钱可存。

个人的正确行为导致集体不良结果的现象叫“合成谬误”。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农夫种植麦子,努力增加收入,但是所有的农夫都种麦子,他们的努力合成结果就是麦子产量暴增,麦子价格下降,结果是所有农夫得到了比他们最初预期收入低得多的收入。节俭悖论是一个合成谬误,宏观经济学了充斥着这类例子。

这个大家都存钱,却没有借款人的世界,就是辜朝明先生说的“宏观经济的另一半”,在债务恶化,或者资产负债表临界点上,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都将对这样的生存危机作出回应,无论利率水平高低,他们都将致力于恢复财务健康,直至生存不受威胁。

过去所有经济理论认为,只要央妈开动印钞机放水,降低利率,低成本的资金就会刺激经济投资,当然也导致通货膨胀——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利润最大化假设。理论假设的是所有企业都会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要资金成本够低,就会借钱扩张。

当私人部门不再借款时,政府应当充当最后借款人

从辜朝明先生的角度,当大家都在致力于恢复财务健康,保命第一的时候就不去借款——私人企业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转而追求债务最小化,钱都只能在金融机构趴着,超发的货币就不会进入到经济循环中,比如西方很多国家实施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经济依旧低迷,甚至达不到预期的通货膨胀目标。

在这样的时期,当私人部门不再借款,为了维持经济运行,政府就应当出面充当“最后借款人”,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助推经济驶入正循环。比如美联储官员比如前任主席本·伯南克和加内特·耶伦,他们懂得货币政策有效性取决于最后借款人角色,避免了政府失位,从而拯救了2008年经融危机后的美国经济。

财政刺激政策分两种:政府支出和减税。在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前提下,削减的税收也都将被用于偿还债务,虽然这比其他方式更有足于私人部门很快恢复到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态,但是,其无助于消除经济体中的通货紧缩缺口。如果任由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螺旋,收入和资产价格都将进一步下跌,从而使私人部门修复财务健康的任务更加难以实现。所以,政府最高的优先选择应该是停止通货紧缩螺旋,作为最后的借款人,这个时候政府应该财政支出,从而避免经济收缩,私人部门就会有收入用来清偿债务,最终恢复财务健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