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桂圆。
近几年不知何时、何故,“情绪价值”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它似乎已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事物、人际关系乃至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事实上,我对这个词是有反感的。它令我感觉,我们似乎正以一种过于功利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本应纯粹的情感与体验。当情感被简化为一种“价值”,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些纯粹的情感联结?
“情绪价值”一词,在我看来,若应用于商业领域——例如在工作中为客户营造愉悦的心情,产品设计之初便旨在为消费者带来舒适的感受,餐厅服务员以高素质的服务让用餐客户体验到被尊重的舒适感,诸如此类的情况都可视为提供了“情绪价值”,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上述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即这种“情绪价值”都是基于特定目的而提供的。在商业型的场景中,“情绪价值”可以冠以“价值”之称,成为我们评判的标准,且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标准和目的。
可现在“情绪价值”被频繁地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用以衡量朋友间的交往时,我觉得非常不妥当。似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无形中将情感物化,甚至将其视作可交易、可量化的‘产品’。朋友之间每一次的情感交流,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承载着某种“价值”,都要有所产出。这无疑是对人与人之间纯粹情感联系的扭曲。
这里插句题外话——在最初构思这一主题时,我习惯性地倾向于以学术理论为主进行内容输出。后来想想,觉得这一主题与之前描述关于‘AI’及‘文科实用性’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类型。这类情感层面的探讨,或许采用情感化的文字表达更为贴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毕竟,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情感”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特征。因此,摒弃之前的写作方式或许更为合适。
功利化倾向
“情绪价值”这一词汇本身蕴含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当我们提及某事物或某个人具备“情绪价值”时,往往暗示其能够满足我们某种情感需求,或为我们带来某种愉悦体验。这种表述本身并无不妥,然而问题在于,它容易引导人们陷入功利化的思维模式。我们潜移默化地将“情绪价值”视为标准来衡量一切:朋友的交往价值,取决于他们能否为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伴侣的合适与否,取决于他们能否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甚至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也常被简化为是否具备“情绪价值”。
这种功利化的视角使我们的情感逐渐变得功利化。我们开始在情感世界中设立各种标准和期望,仿佛一切都可以被量化和比较。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我们难以真正投入和享受纯粹的情感交流,使得真正的情感联系变得脆弱而难以建立。试想一下,真正的闺蜜、兄弟、发小,我们向外人解释彼此之间为何如此亲密时,似乎并非仅仅因为对方如何给予我们情绪价值,更多的是基于三观契合,以及彼此间深度的相互了解。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经历的岁月,我们逐渐找到了心灵的共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实际上成为了我们情感纽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见证着对方的成长与变化,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结,是任何简单的“情绪价值”所无法替代的。
然而因为这一词的泛化使用,我们可能错过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真挚情感的瞬间,尤其是用来衡量朋友、伴侣之间的情感时,问题就出现了。朋友间的“深夜倾诉”可能被评价为“低情绪价值”,而“职场人脉维护”却被视为“高价值”。这种功利化的视角让情感逐渐沦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指出,
‘当情感被物化,人将沦为工具而非目的。我们开始在情感世界中设立各种标准和期望,仿佛一切都可以被量化和比较。’
我们的注意力被“情绪价值”的高低所吸引,而忽视了情感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交易和计算的情感荒漠中,社交语言已失去了它的全部活力,失去了感受纯粹快乐和悲伤的能力,完全退化为闲扯淡。
情绪价值≠高情商
这两个词含义其实还挺相似的,都是在行为和言语上,提供给他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为此我也用了Deep Seek去查了下它俩含义上的区别。但之前我也说了,尽量不用纯理论的方式去诠释。所以在此我就不把查询结果写出来了。不过为了更好地诠释,这里有个神话故事可以说说。
古埃及神话中,太阳神奥西里斯被其弟弟赛特谋杀,尸体被切成15块散落各地。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历经艰辛,将丈夫的尸体拼凑起来,并生下了儿子荷鲁斯。荷鲁斯长大后,为了给父亲复仇,与赛特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战争。最终,荷鲁斯凭借父亲赋予的神奇力量战胜了赛特,但没有杀死他,而是将赛特交给神明审判,赛特被流放。
这个故事中,‘情绪价值’体现于妻子在丈夫被谋杀后,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四处寻找丈夫的尸块,并最终成功拼凑出他的身体。她的行为充满了对丈夫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这种情感的付出为她赢得了极高的情绪价值。她的爱和坚持不仅让奥西里斯得以“复活”,还激励了儿子荷鲁斯去完成复仇的使命。‘高情商’体现于荷鲁斯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尽管他有杀死赛特的权力,但他选择了将赛特交给神明审判,而不是自己动手。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显示了他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复仇的冲动所左右。
再有一个例子,是我们熟悉的《封神榜》中的2个典型人物——苏妲己和姜子牙。
苏妲己——高情绪价值,低情商。
她被描述为一个拥有绝世美貌和强大魅惑能力的狐妖,能够轻易地操控纣王的情绪。她的存在给纣王带来了巨大的情绪价值,使纣王对她痴迷不已,甚至愿意为她做出违背常理的决策。例如,苏妲己通过魅惑纣王,让他宠信自己,从而在朝堂上树立权威,这体现了她在情绪操控上的“高价值”。
然而,苏妲己的情商却极低。她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她的行为导致了纣王的暴政,引发了朝歌百姓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苏妲己没有展现出任何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尊重,也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冲动,这体现了她低情商的一面。
姜子牙——低情绪价值,高情商
他没有像苏妲己那样通过情绪操控来影响他人。相反,在与纣王的对抗中,姜子牙并未直接与其交锋,而是通过联合各方势力,逐步削弱纣王的力量。姜子牙的情商体现在他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他人情绪的深刻理解上。他洞悉人心,善于利用他人的优势,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这两个例子清楚地表明,情绪价值并不等同于高情商。情商不仅仅是情绪价值的体现,更是一种情绪管理的能力。苏妲己虽然能够提供高情绪价值,但缺乏情商(同理心),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而姜子牙虽然在情绪价值上不如苏妲己,但凭借高情商,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情绪价值等同于高情商。高情商的人,应该具备更强的共情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同时也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交流,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也才能够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和成长。
情感的纯粹性被削弱
情感本应是纯粹的、自然的,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体验。然而‘情绪价值’的重点并不在于真正理解对方,而是忙于思考如何取悦他人,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情感表达,进而逐渐削弱了情感的纯粹性。“情绪价值”这个词却让情感变得功利化,仿佛情感成了一种可以被衡量、被计算的“价值”。这个词的流行,正在潜移默化地让我们逐渐失去对情感的纯粹感受。这种功利化的思维方式,不仅削弱了情感的纯粹性,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围城》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
这是钱锺书先生对小说中人物方鸿渐撒谎的一种评判。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谎言虽然在当时看似巧妙,但最终还是无法掩盖他的真实意图。这种虚假的情感表达不仅无法赢得信任,反而可能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疏离。正如玻璃一样,它透明而易碎,稍有不慎就会被识破。这种精心设计的情感互动,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表面上的和谐,但长期来看,却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空洞和肤浅。同样地,当我们将情绪价值过度功利化,试图用它来换取某种利益或避免某些困境时,这种情绪表达也会变得脆弱而不真诚。真正的情感交流,不是简单地提供情绪价值,而是在真诚与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真爱是“给予”而非“交换”。功利化的情绪价值违背了爱的本质。当我们过度关注情绪价值的高低时,我们可能会错过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真挚情感的瞬间。这种功利化的思维方式,不仅削弱了情感的纯粹性,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真正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他人的情绪,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迎合与取悦。
重拾情感的非理性光辉
当上海陆家嘴的白领们参照《高情绪价值话术模板》发送早安问候时,撒哈拉的游牧民族依旧坚守着千年的传统:围坐在璀璨星空下,共享一壶薄荷茶,任由篝火的灰烬飘洒进未竟的故事中。这种未被资本浸染的情感原生态,提醒我们真正的心灵共鸣无需依赖“价值评估体系”。它如同沙漠暴雨后盛开的鸢尾花,始终拒绝被纳入流量经济的培养皿。也正是这种非理性行为,构建了一种数字时代下的人文情怀,抵御异化的壁垒。
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
“愿你在困惑中生长,答案藏在问题深处。”
情感的真正价值,恰在于其不可计算的混沌与真实。当我们放下“价值”标尺,回归情感的非理性光辉时,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人性深处最温暖的光辉。
在这个充满计算与衡量的时代,愿我们都能重拾那些纯粹的情感联结,让心灵在非功利的情感中找到归宿。最后引用圣奥古斯的一句话,
‘人都会犯错,但坚持错误则是一种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