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维的进化
第二章已经分享过,但我还是想再看一遍,印象中“应该思维” 这一节最深,有应该思维 没有对错,每个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环境,理解的不同也会因人而异。
思维发展的过程用佛教禅宗来解释: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
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真理,因为所有知识都是局部的,要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而要找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禅宗三种境界的说法: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来学习;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知识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学习知识,结合知识产生和应用的情景,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有一天我这样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累?钱钟书说过,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我为什么不让自己休息一下呢?于是我又开始接受原来的自己。
正因为知识都是局部的,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我们才会想,剩下的部分是什么?这就为进一步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为什么探讨思维发展的过程,要提到局部的知识?因为我们关于世界、自己和她人的所有看法,其实夜市一种知识。只不过,我们即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接受者;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问题在于:你是把他们当作局部的知识,还是当作绝对的真理?你觉得在这些知识意外,有没有其他的空间?
“应该思维”的问题没法通过“不要有应该思维”这样的想法来解决,而需要用局部思维。你要试着理解任何一种看法都是局部的,包括这本书。如果你能理解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局部的知识,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
不要让“”不应该“”变成另一种“应该”,而要比照着现实思考:我现在面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除了现在的这种判断,还有其他可能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