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我教女儿的第一首诗,两岁的女儿背的朗朗上口,人听人夸。我们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叫《锄禾》但是若不问作者是谁,是否很难想起来?
这本《在唐诗中孤独漫步》一书中解读了王勃、陈子昂、张若虚、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四十多位诗人的代表作。
并且作者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诗缘起和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最终撩开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对诗的作者人生历程的了解,就很好记住一首诗的作者与之相对应了。
我们先来了解下《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的作者夏昆,她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曾在2015年参加过第五期的《诗词大会》获得擂主。她的代表作有《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的走进宋词的凉夜》《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来了解有趣的唐诗及其作者的心路历程。由于所介绍的人物太多我选取三个特殊代表讲解。
1.唐朝诗歌第一人——王绩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县人,自小就颇有才名。在她十五岁的时候,见到隋朝重臣杨素是应对如流,被称为“神仙童子”。
在隋朝大业末年,被授予秘书省正字官职,但是他却不想当官,推托自己有病,辞官归家。朝廷又让他当六合县丞,但他还是不理政事,整天喝酒。
直到隋末大乱时期,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将安之!”是说,弥天大网从天而降,我能够躲到哪里去呢?于是回到自己的故乡。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在唐朝建立后,征他入朝,在门下省任待诏后。其弟问:“工作还愉快吗?”。王绩回答:“这官俸禄太少,又没有升迁的机会,没什么值得高兴的,只是每天官府供应人升酒,还算不错。”后来又增加到十升,就是一斗。由此,得一雅号“斗酒学士”。
嗜酒如命的王绩,听说主管音乐的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酒,于是主动请求当太乐丞,就是为了能经常从史焦革家里要酒喝。
后来又离开了太乐署,也是欣慰史焦革和他的妻子相继去世,无人送酒与他喝。他长叹:“这是老天存心不让我喝足美酒啊!”又弃官返乡。
王绩不仅在行动上履行一个酒徒的义务,也在理论上为酒文华增光添彩,著有《酒经》和《酒谱》二书,总结了前人酿酒的经验,道士李淳风对他说:“你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
他多才多艺,除了对酿酒深有研究,还擅长弹琴,精于占卜算卦,,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诗歌上,并自称“五斗先生”,其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是诗人傍晚时分在东皋眺望秋景时有感而作。回想自己在官场漂泊半生,突然发现无所归依,要么是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要么是赏识自己的人自己却看不上。
于是在这个秋天的傍晚,余晖映照山林,他静静地看着牧人驱赶着牛群,猎人带着猎物回家,他们互不相识。于是,诗人想起了不食周栗到首阳山采薇的伯夷和叔奇兄弟。
这首诗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形成了严格的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对仗。这首诗后来被公认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诗。因此称王绩为唐诗的开山鼻祖!
2.从繁华走入静谧——王维
王维是被后人称为“诗佛”的人,他字摩诘,出身于太原王氏。从南北朝就开始声势显赫,王维更是太原王氏家族中著名的天才。
他自幼聪颖,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七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传为佳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然而,显赫的家族给王维带来的并不算全是好处。自唐朝建立之后,新上的皇帝对南北朝土族占据高位的现象十分不满,于是制定政策对王氏家族进行限制。
这导致王维第一次考进士就以失败告终。
擅长书法、绘画和音乐的王维深得亲王的赏识,想要在科举上助他一臂之力,于是精心安排了一次会面。并嘱咐王维带上琵琶、自己作的曲子和诗歌去参加宴会。
宴会上王维的一曲独奏,吸引了人们眼球,获得青睐,赢得后来的状元之名。
进士及第后,被拜为太乐丞,职责是管理皇家乐队。他的音乐天赋让人惊异。但是,王维不喜欢这个官职。
便偷拿仓库里的黄狮子演出,犯下罪名,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成为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殊不知,这只是他人生沉浮的开始。
726年,王维辞去参军之职,开始闲居生涯。此时他献书于丞相,未料丞相被罢官,促使了王维对官场的厌恶。后来,处于半官半隐的状态,或许他在等待一个教会改变他后半生命运事件的到来。
755年,参军进入长安,由于王维诗名太大,想要委以官职,王维服药装哑不从,于是被软禁在菩提寺,委以给事中官职。
长安失陷两年后,757年9月被唐军收复,王维属于接受伪职的官员,被关入大狱。
最后还是一首软禁在菩提寺时作的一首诗救了他的命。加上其弟愿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的命,王维被赦免死罪,授予太子中允的官职。此时的王维对官位名利,已经毫无倦怠之心。
760年,王维被任尚书右丞,这也是最后所有人之职,第二年七月离世。
传说,他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沐浴更衣,含笑坐化离去。
3.超越孤独的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也就是今天的南沁阳人。他九岁时失去父亲,家境窘迫,作为长子年少便支撑起了整个家庭,替别人抄书补贴家用。
后来遇到一位叔父,这位叔父上过太学,并且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等方面均有造诣,但是没有做官,终生隐居。
李商隐跟着叔父学习,16岁就写出了《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引起了当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注意。
令狐楚是骈文专家,非常强势李商隐的才华,将其收入门下。并与自己的儿子成为同学,教他们骈文写作技巧,还资助李商隐的家庭。
在令狐楚的教授下,他很快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骈文高手。连续三次都未中进士,第四次,837年主考官是令狐楚的好友,在令狐楚的极力推荐下,李商隐终得进士,也就在这一年年底,令狐楚去世了。
838年李商隐参加科考,初试已通过,但是复审时,他的名字被一位长者给抹去。这便是诗人在仕途上的重大挫折,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
落选后,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不想一场婚姻使李商隐的一生仕途困顿。
在唐宪宗朝开始,在数十年中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争斗不休,有不共戴天之势。
王茂元与李交好,被视为“李党”。而“李党”则认为李商隐是“牛党”的人。于是,作为诗人的他,两边不讨好,两边不是,更没有升迁的希望,处境极为尴尬。
时间太快,856年时,四十三岁的李商隐担任盐铁推官。再两年,失去了工作,回来家乡,不久病故,时年四十五岁。
他的一首著作《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诗中的嫦娥仿佛李商隐的化身,一个渴望超越尘世的灵魂,一个无法摆脱撤骨孤独的灵魂,唯一让人略感安慰的是,这是一个永恒的灵魂。
用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结束全书。诗人们的才华与赏识,就像千里马遇到伯乐一样幸运。读完颇感诗中韵味之深沉,更觉现世的愉悦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