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实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研讨活动简报2018.11.27

        不知不觉,寒冷的冬天已悄然而至,但是今年的冬天不再寒冷。因为咏梅老师的谆谆教导如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的心田,激励着我们热血沸腾地行走在“教学评一致”的研讨路上。

      2018年11月27日,璧山实验小学构建“教学评一致”课堂展示活动第三期在A区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人员有:重庆市语文教研员张咏梅老师、区教科所领导、学校领导、实小全体语文教师。

人人参与共研讨

一、二年级两个团队分别从课程纲要、单元学习计划、课堂教学三方面进行了阶段研究汇报。

13:30—14:30

一年级组展示

课程纲要介绍

单元计划介绍

课堂教学

《青蛙写诗》

龙贻兰  余海芳  冯乜支(1.2)

14:35—15:35

二年级组展示

课程纲要介绍

单元计划介绍

课堂教学

《雪孩子》 

徐孝娟    孙敏  张英(2.7)

15:40—17:30

专家引领

校长引领

    第一堂课例展示是由冯乜支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冯老师的课堂是充满童趣的,认识“生字宝宝”和“词语朋友”,用图片理解生字“串”,回忆识字方法学习生字“们”,通过创设语言环境让孩子们练习表达;冯老师的课堂是学有所获的,通过朗读诗歌认识三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省略号,将标点符号的“形”和诗歌中出现的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相联系,帮助孩子们在想象的基础上认识。冯老师做到了用儿童的视角来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生长是真实存在于整节课的。

第二堂课例展示是由张英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雪孩子》。张老师的课堂是链接生活的,由学生回忆和图片出示,首次建构起“默读”意识,在质疑问询的环节中逐步明确默读是不指读,是不出声地读;张老师的课堂是有真实生长的,默读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孩子们尝试借助这种阅读方法学习课文,这就是在外显默读的真实效果,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代表点评提困惑

三年级组张兰老师认为两个年级组的课程纲要、单元计划和课时设计是一脉相承、纵向打通的,两位老师的课例展示都是在随文识字的基础上教学的。四年级组张华丽老师认为两个年级组的课程纲要都是来源于学情的,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更明确地设计出精准的目标;张老师还提出了自己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方面的一些困惑。五年级组周敏老师认为一二年级组按教材习题梳理重点的方法值得学习,对“怎么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提出了疑问。六年级组彭昌平老师建议我们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能只想着学生还未具备的能力或知识,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专家引领解疑难

张老师以一年级组的表现性评价“我会讲故事”为例,指出设计的三轮活动是独立存在的,没有成功对接,要通过“零散信息——结构化——观点(理念)”的策略让表现性评价有螺旋上升的体现。张老师还指导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二是由儿童视角意义推进(重学生感受)。比如说字词复习时可以抽问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在自主勾画关键词时可以同桌互补,也就是要最大范围地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张老师的引领非常全面,大到设计课程纲要,指导我们要做到可检测性和有根据,小到一节课,她亲身示范,教给我们很多课堂小技巧,让我们在这条“教学评一致”的研讨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彭昌平老师曾说:“有了张老师的指导,我们不会懒惰;有了张老师的指导,我们不同凡响;有了张老师的指导,我们不虚此行!”跟随张老师的脚步,实小语文人也会继续行走在“教学评一致”的研讨路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基于学生学习共同体培育语文生态课堂文化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
    火车头123阅读 2,060评论 0 8
  • 摘自大风号 1.永远不要自毁机会和前途。 2.昨天很美好,今天很残酷;明天又是新的开始,但很多人都在今晚放弃。 3...
    特有女人味儿阅读 323评论 0 0
  • 如何才能用好一个工具?今天的专栏问答,笑来老师给出了答案“用”。听过这个答案,你是否会觉得傻。可是说到英语学习呢?...
    水平生阅读 281评论 0 0
  • 重启apache:sudoapachectl restart 关闭apache:sudo apachectl st...
    Arnold_AF阅读 1,684评论 0 0
  • 你是如何理解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 昨天跟微信上的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他希望的婚姻生活就是相敬如宾,客客气气...
    若翊辰阅读 1,359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