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如同一个机器人地生活,每天都是一再地「重复」行为?而浙西而所谓重复的行为即是「习惯」,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直都在贯穿生活的 80% 行为以上。
斯坦诺维奇说过,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大脑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不让你思考」以便减少能量的消耗(可知道大脑持续运转和分析要花费的葡萄糖比你去运动少不了多少)。
就如在卡尔曼在《思考的快与慢》里面所提到的「系统1」,不过卡尔曼是经济学家后来被斯坦诺维奇准确纠正为「进程1」。
它有以下特点:
- 自主运行的,无法随意使其停止;
- 是主角,系统2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
- 系统2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而「进程2」的特点是:
- 负责自我控制;
- 是配角,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自身却懒惰;
- 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2的任务之一。
2
秩序与自由是一致,就像康德曾说过,自由即自律。否则你自以为自己随性的本身,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甚至这种习惯你是无意识的,因为始终被「进程1」拖着走。
也就是说,你所以为你没习惯的本身其实本身也是一种习惯。
所谓建立良好习惯,譬如每天持续早上四点钟起床,去厨房打一杯咖啡,写作到十点,然后出去跑步十公里,回来休息吃饭,下午阅读听音乐,晚上九点准时睡觉。这些人惊叹,这岂不是像一个「机器人」一样生活吗?
我想所谓建立良好习惯是为了让自己有限的「认知资源」放在自己认为更加重要的事情上,譬如写作和工作,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至于其他生活流程,避免再占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徘徊于多次选择中以降低自己在核心事情上的创造力。
你有没有想过你自以为自己不是一个「机器人」的本身只不过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与其说做一个「生活糟糕无序」的机器人不如做一个「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机器人,或许还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事情来。
对了,那一个人就是村上春树。
3
这个「机器人」从起来到睡下那一刻都已经排满了各种程序,而这些程序很难删除,删除了这个程序自然又有新的程序占用原本的那部分内存空间。
因此习惯也是一样很难被删除,只能被替代,反而也是替代是最快的方式。
好了,问题就是该如何替代?
可以采取《习惯的力量》里所提到的模型,触发器-行动-奖励。譬如我过去在培养「每天起来喝一杯水」的习惯,我一般每天睡前会倒好一杯水在桌子上。这样每天起来一旦见到桌子上的水,直接喝下去就可以了。同时我还直接把这个习惯写在自己的日程本子上,每天完成了这个动作后就直接在本子上打一个钩,而打钩的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奖励。
又或者我上年在培养「过午不食」的习惯,也就是说,如果晚上超过七点不吃饭那么就不吃饭了,毕竟会影响睡眠;当然在七点前如果想吃饭还是可以吃饭的。那么我就在自己手机设定一个下午六点的闹钟,一旦六点就会提醒「如果超过19:00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吃饭了」,当而是的选择就是「吃」或者「不吃」,反正这个习惯保持到现在。
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些培养习惯的小窍门,譬如:
- 一次培养一个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个习惯,失败的概率会大大提升;
- 每次习惯从「最小行动」开始,譬如运动的习惯就不要每天跑步一小时,而是从每天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开始;
- 培养习惯最好每天都做这样容易培养,尽量不要以每周作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