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则臣《寻找理想作家》

  第一篇  我的“外国文学”之路

昨天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三本书,其中有徐则臣写的《寻找理想作家》一书。回家后,我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了此书的第一篇文章《 我的“外国文学”之路 》。

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硕士学位。供职于《人民文学》杂志。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青城》《青云谷童话》等。他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郁达夫小说奖、冯牧文学奖,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国外二十多种语言。

徐则臣受外国文学影响,与他少年时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十一岁之前, 他住在一个山村里,从家到县城四十里,这是他理解的世界半径。他最早看过的外国人,是从姑妈家借来的黑白电视里。印象是头发卷曲、高鼻子、深眼窝,名字长的憋一口气都说不完,穿着可笑的礼服和长裙,长得还很丑,少年的他不喜欢外国人。

后来他去镇上读书,由于好奇,向同学借了两本外国文学名著《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这是他读到的最早的外国小说。他几乎是硬着翻开了第一页。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顺利地读完了,而且还清楚地记得书中复杂庸长的人物名字。也正是书中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激发了他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他后来又读了《复活》,他给同学们讲述了卡秋莎·马丝洛娃的故事,当他一口气正确的说出公爵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聂赫留朵夫的名字时,小伙伴的眼睛都瞪大了,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显然,有些时候的虚荣心对人的成长也有好处

从读《复活》开始,他逐渐进入到持久、自如的外国文学阅读中。由此,也修正了他对外国文化、外国人(包括名字、长相、生活习惯)的偏见。甚至更愿意阅读外部作品,看外国电影。显然,这一段的经历,对于他后来一直潜心研究外国文学有很大的关系。

读了一堆书,未必能成为作家。他在高中时开始尝试写小说,当然,那不过是小文艺情怀和青春期倾诉的欲望。后来他参加高考,填的是法律系,最后阴差阳错地被中文系录取。

在大学期间,他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阅读本身扭转了他的志向,也给了他自信心。后来他的阅读开始有了目的,他阅读是为写作。毕业以后,他去了大学教美学和写作,在写作课上,才发现自己过去读的很多外国小说对教学帮助很大。

其实,对于一个想要写作的人来说,阅读外国文学是必不可少的。本国的传统文学也都是伟大的,当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确是走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开辟的道路上。

这几年,文学界也一直在进行着回归传统的努力:大踏步后退,章回体的实践,方言写作,回到最基本的市民生活等等,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动不了文学的根本。

外国文学给我们当下的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当我们的作家在直面当下的生活、在正视我们最真实内心的时,也以利用现代小说的精神,可供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表达的最顺手的叙事工具,如果他们来自外国文学,那我们必须承认。

徐则臣开始写作时,虽然不喜欢卡夫卡,但还是咬牙切齿地啃完了他的主要作品。他想知道一个阴郁的人是如何写作的。他说他不喜欢卡夫卡,因为他干冷硬。但是,卡夫卡对他写小说影响很大。

他读过了卡夫卡的作品,他以为读懂了,但是,并没有读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系统地读,是那种一个字一个字的抠着读。年过三十,他又重新开始看卡夫卡了。因为,此时面临工作、家庭、亲人、朋友、领导、权威、体制、社会关系、欲望、发展成长、绝望、犹豫、决定等等关键词,其琐碎复杂和利害关系,让我越发体会了一个人的无奈、惶恐和急欲影遁的冲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先前对卡卡的理解是多么的单薄和清浅。那不过是一个生活在是在二十岁左右,年轻人照本宣科的理解,局限于文学之内。

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对于年轻时不理解的很多瞬间就理解了。如果你常常对生活束手无策,如果所有的事对你来说都超乎寻常的困难,如果你伸出两只手却感到力气空荡荡,你就可以真正地理解卡夫卡了。

如果有人问你,你的偶像是谁?你在很小的时候,可能可以回答出来。但是,当你长大之后,要问你的偶像是谁,也许回答就会有些困难。

偶像是你喜欢的作家,未必能影响你的写作;影响你的老师,未必是你的偶像。当然,毫无疑问,在写小说方面,卡夫卡的确影响了徐则臣。

2025年9月5日 周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