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曾被这样一句谶语深深影响。他认为最终危及大秦天下的会是帝国周边的胡人。
这个时候,北方的匈奴部落最为猖獗,在战国时期就曾多次南下袭扰中原。不过,此时的匈奴部落跟后来的匈奴帝国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因为秦始皇当政的时候,匈奴人的“秦始皇”——冒顿单于还没有将散装的匈奴部落统一起来,成建制的政权体系也未建立。
在谶语的压力下,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重新夺回了河套地区,并且整修长城,建立起了坚固的北境防线。北方的胡人解决了,南方的胡人也没放过,秦始皇又派大将赵佗等人收服了百越、南越之地。
四海归一!
为了保持新生帝国的统治力,秦始皇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全国巡视之路,震慑不臣。只是他到死也没想到,让秦朝天下灭亡的不是胡人,而是他在巡视途中一直带在身边的小儿子——胡亥。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皇二代。但论起谁是最顶级的,胡亥绝对当之无愧!作为秦始皇的儿子兼帝国的二世皇帝,在胡亥的血脉中,承载着的是一个崭新时代开创者的基因,其身份的尊贵正源于这份开天辟地后的首次继承。
“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由他父亲创造,并由他继承。他是全天下最早一批理解并行使“皇帝”权威的人之一。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意识形态就是法家主导,秦始皇本人更是一个坚定的法家主义者。当了皇帝后,秦始皇并未册立皇后和太子,按照宗法制,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是皇长子扶苏。
不过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的直言上谏惹怒了自己的皇帝父亲,这也让奋六世余烈而成帝业的秦始皇看到了扶苏的“离经叛道”,最终把这位让儒生们寄予厚望的长子发配边疆,扶苏从此彻底与帝位无缘。而带在身边的小儿子胡亥,秦始皇为他安排了法家出身的赵高作为老师。
这很可能是一种路径依赖!连秦始皇也躲不过历史的惯性。
秦始皇年少称王,一生轰轰烈烈,偏偏寿数不长。公元前210年,49岁的秦始皇嬴政在沙丘病亡。国不可一日无主,在重臣李斯、近侍赵高的运作下,距离皇位最近的胡亥最终继承了这个新生而庞大的帝国。
这个帝国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象郡,北抵长城,是他的祖先和父亲历经百年征战、苦心经营的结晶。21岁的胡亥站在了当时华夏权力的绝对顶峰,视野所及,莫非王土。
用现在的话来说,胡亥不仅是氪金玩家,继承的还是一个满级账号,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巅峰开局。
然而,越是这样巨大的优势,越会让当事人丧失最基本的控制力和判断力。
在帝位争夺战中逼死大哥扶苏后,胡亥很快就将屠刀伸向了其他兄弟姐妹。
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展开了对赢家自己人的大清洗。他将12个亲兄弟在咸阳街头公开处决(“戮死”),又将6个兄弟和10个姐妹在杜邮碾死(“矺死”)。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逼自刎前哀叹:“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
作为胡亥的兄弟姐妹,他们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知道。作为小儿子的胡亥继承皇位,本来就与宗法制相悖,心虚的胡亥只能通过打压宗室皇族们稳固权力。但这种对血亲不由分说的极端残忍,彻底瓦解了秦帝国统治家族的内核凝聚力,最后让胡亥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大半辈子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丞相李斯,又力助胡亥登上帝位,这样的人物在胡亥手里同样难得善终,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落败,遭腰斩而死。
作为秦帝国建立后最为功勋卓著的武将蒙恬,因为曾经是扶苏的监军对象,胡亥也是一点不信任他,最终被赐死。
宗室、文臣、武将等代表无一幸免,秦始皇的政治遗产很快就将败亡殆尽。
偏偏这位皇二代还是位爱享乐的主,从小锦衣玉食的胡亥登上皇位后更是变本加厉,规模浩大、靡费甚巨的阿房宫并未停止,反而扩大规模,骊山陵的修建更是直接逼反了当时的泗水亭长、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仅仅是用来喂养宫中的奇珍异兽,胡亥就下令由各郡县转调粮食供给,都城咸阳三百里之内谷米都得全部上缴给国库。
在原有秦国严刑峻法基础上,胡亥更加苛政暴敛,导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沉重的赋税压迫着帝国的子民,刑罚残酷到路上到处是受刑的犯人,死人的尸体每天都成堆地堆在街上。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 ——《史记·李斯列传》
当上皇帝后,胡亥对自己的老师赵高这样说道。意思就是人生苦短,我当了皇帝就要享尽天下快乐。
穷奢极欲的胡亥逐渐生活在了赵高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他看不到国家的破败和底层的反抗,帝国的权力也逐渐落入赵高之手。
一个未经世事的年轻人,偶然间继承了当时中国最为强大而高贵的权力体系,最终却异化成了权力的怪物。
当陈胜、吴广喊出那句震铄古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当赵高在朝堂大殿上公然指鹿为马时,秦帝国的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则率军直逼秦都咸阳。
帝国危及之时,作为胡亥的老师、一手遮天的二号人物赵高因为害怕胡亥的怪罪,竟然先发动了政变,逼死了胡亥,改立子婴为王。
从公元前210年九月即位,到公元前207年八月遭变自杀,胡亥的皇帝生涯不满三年,死后也只以黔首(庶民)之礼安葬,大动干戈修建的骊山陵终究没有用上。
胡亥拥有着当时最极致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却用它来进行了最极致糟糕的荼毒和破坏。
“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史记·秦始皇本纪》
“人头畜鸣”,在司马迁眼里,胡亥就是一个顶着人头的畜生,气得太史公都直接开始骂街了。
胡亥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他站在历史和权力的最高点上,却用最愚蠢、最残暴的方式,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程度最彻底的一次“败家”。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败家子,他是一个帝国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