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见到《淘气包埃米尔》是小学低年级时,记不清那天天气如何,只记得在好友家里突然就发现了它。没有前封皮,也没有后封皮,甚至连书名都没有。就是那么一本破破烂烂、旧得发黄的一本书,一下就吸引了我,我陶醉在书中的故事和插图里,不知不觉一个小时的就那么过去了,我恋恋不舍地回家了,可是“埃米尔”这个名字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买这本书。可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我买到了卢梭的《艾米尔》,虽然也是很不错的书,但却不是我魂牵梦绕的“埃米尔”。再后来就在书评群读到一位老师的书评,这才找到了它,童年梦终得以圆。
记得刚毕业时父亲曾对我说过,会爬窗户的孩子是好的;村里也有一句俗语,急里慌(整天让人着急、惹人生气)的小子是好的。淘气包埃米尔的成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世界人民所见略同。
《淘气包埃米尔》写于1963年,作者给大家呈现的是生活在瑞典农村的埃米尔入学前后的故事。他是一位野性、脾气很拧的小家伙,他想让爸爸、妈妈、整个卡特胡尔特庄园。甚至全伦纳贝亚村都听他的。村民们说:“真可惜,住在卡特胡尔特庄园里的斯文松家除了个刺儿头,他呀,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厨娘丽娜的话说的非常对:“即使不是他自己想淘,也会碰巧做出淘气的事来!”
先说碰巧的吧!汤罐底还剩下一点根,埃米尔想要喝,他把头伸进去,等把汤喝完后,头却被卡住了!等好不容易把头弄出来了,他就忘记被卡的滋味了,等妹妹问起他怎么把头弄进汤罐里时,他一边说着:“不费吹灰之力”,一边又把头伸进了汤罐。大家说,这怪他吗?第一次头进去,只是为了喝汤根儿,多节约的好孩子啊!第二次只是为了给妹妹演示,这怎么能怪他呢?记得曾见过两位小朋友(女性),一胖一瘦,当然一个头大、一个头小。两人在学校比赛用头钻栅栏门,头小的钻进去又出来,头大的钻进去却出不来了。从那次起,头大的那位小朋友再也不敢“钻”了,无论什么!人们喜欢的应该是这种知错必改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乖,长大后与常人无异。我们都是这样的“好”孩子。
可埃米尔不是,他们的庄园举办宴会,他把妹妹当国旗升到旗杆顶,因为妹妹想看看马利安娜隆德(地名)。妹妹每次都玩得很高兴,包括那次被埃米尔泡在大果酱缸里,但是没人理解他,每当这时他总是被爸爸罚到木工房反省。当然,有时是妈妈把他送进去,有时是他自己主动跑进去 。在这里,他也会思考淘气的事情,但是他的淘气几乎不重复 ,因为他总是能找到淘气的新花样(又是成人的眼光)。例如,往常把他关进木工房后总是时间不久就会被放出来,可是今天庄园里举办宴会,谁让他们把埃米尔给忘了呢?所以他就自己在两个窗户之间搭个木板,爬进储藏室,把香肠吃完后在柜子里美美地睡起来,任你们找去吧!这能怪埃米尔吗?
……
再说故意的“淘”吧!说真的,这样的事情真不多,但是我超喜欢!圣诞节济贫院可恶的女领班把埃米尔妈妈送给老人们的好东西全部吃掉,埃米尔知道后,在自己的庄园宴请这些老人(门被女领班锁住,埃米尔带领自己的男仆把老人们一个个从窗户里抱出来),把自己家里圣诞食品全部吃掉。碰巧的是贪婪的女领班掉进了埃米尔挖好的捕狼陷进,正好借机严厉地惩戒了女领班。这样的“救弱淘”“惩恶淘”多来几次又如何?
大集上 碰上群殴,你会有什么好办法?埃米尔用灭火器转眼间解决问题 ;大雪天的夜晚埃米尔用雪橇把奄奄一息的男仆阿尔弗雷德历尽艰险送到很远医院里,医生特意写了表扬信,当然埃米尔也受到村民们赞扬。
译者李之义在后记里写到,在林格伦女士74岁时,他们见面谈了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问题。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也在深深思考这个问题。埃米尔何以可能?何以可能“淘”到优秀?
作者的另一部作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长袜子皮皮》(1945),此书一出版立即获得成功,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童年教育感兴趣,很多人提出,对儿童进行严厉、无条件服从的教育会使儿童产生压抑和自卑感。《长袜子皮皮》出版时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 本书序]
我的答案是——自由,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尝试尊重和理解孩子,只要你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埃米尔的“淘”,就会觉得其实那并没有什么。如:我们班里小女生哭着告诉我,一个小男生给她搞恶作剧。开始我没好好调查,只是吓唬男同学如果再这样就怎么怎么样。男孩子一点都不服气,理直气壮的说:好,随便!我感到不妙,仔细问,才知道原来是女孩子骂他是“笨蛋”。我立即批评了女孩子,男孩子眼睛里的火气才下去,重新明亮起来。发生的即是合理的,只要我们正面引导就可以。后来,寒假借书时,这位男孩子主动把自己借到的梦寐以求的《西游记》让给另一位因为没有借到《西游记》而放声哭泣的孩子,尽管后者没好意思接受,但你能否认前者的成长吗?你能不为他的进步而动容吗?
作者说,埃米尔长大后当上了社区委员会主席,有什么奇怪吗?因为优秀是可以“淘”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