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虽是冬天,但厦门依然艳阳高照,如不是偶尔的海风吹过,已然忘了是冬天。
阳光如此灿烂,我不禁感慨:厦门的冬天真好。出去走走,便是对周末最好的慰藉。正如巴尔蒙特的诗句: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和连绵的群山……
在这诗意的冬日午后,我带着优优和班上的五个孩子,坐上公交前往市图书馆看书。
对优优而言,虽才6岁,但对市图书馆并不陌生,因为每隔些日子我就会带她借书还书。而对于这五个孩子而言,却都是第一次。
一路上他们都很兴奋,坐在公交上东看看西瞧瞧,像一只只飞出笼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下了公交,两个女孩有点晕车,但丝毫不影响她们的热情。她们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她们第一次进岛内,第一次来到文化艺术中心。看着她们满眼的期待,不时的感叹,那雀跃的脚步,让我更明白此行的意义所在。
进了图书馆,他们激动地穿梭于书海中。也许,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多书,所以,挑挑这本也很好,挑挑那本,也不错。有个孩子竟然一下抱了一大叠书,看着他吃力的样子,我不禁笑了,心想:搬吧搬吧,只有与书亲密的接触,才能体会其的美好!
他们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一开始,没有椅子,他们就席地而坐。我总固执地认为:看书,只要喜欢,什么姿势不重要,坐哪里也不重要,喜不喜欢看书才重要。
记忆中,每次带优优上图书馆,人多没有椅子已是常态。我总带着优优席地而坐,长期以往,优优也早已习惯随遇而安读书之心态,从不会因为没有椅子而影响她的阅读心情。
正当我陶醉在自己的小窃喜时,发现有两个女孩开始出现乏味状态,虽然都已有椅子,但坐不住,一下去看下这个同学的书,一下左顾右盼,显得有些不耐烦。手中的书已空,可她们依然不知道要选什么书,更不知该看什么书。看到此景,我没有点破。
我只是拿过优优手中的绘本,给优优读绘本,他们听到我的声音,也凑过来听。优优早已习惯我的语气,可他们虽然熟悉我的讲课风格,却是第一次听我读绘本。他们紧靠着我,专注地听我讲,精彩处,总不忘发出这样的感叹:“老师,你讲得好有趣哦!”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没有孩子是不爱阅读的,只是因为没有大人陪伴,他们有了阅读畏惧。尤其是对阅读困难的孩子而言,如果没有大人指引,阅读是件痛苦的事。
就这样,他们围着我,接连听了三本绘本,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心里颇是欣慰。
他们都是外来务工子女,父母忙于生计,能配合老师关注他们的学习已是做得比较棒的,更没有精力陪伴阅读。即使周末有空,家长们也总认为,都四年级了,他们都识字了,会自己看书了,又不是幼儿园的孩子,还需要什么阅读陪伴呢?
如果光是从阅读能力上来说的话,国外的研究证实,孩子一般到12岁,书面阅读的能力和听读能力(听妈妈讲故事)才能持平,而在这之前,孩子的听读能力会明显高于自己看书阅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在12岁之前,孩子更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人都会选择自己比较舒服和方式来接受信息。
因此,只要孩子需要,无论孩子多大,都要坚持给孩子读故事。只有让理解力比较好的成人,把那些程度高一些的书籍,读给他们听,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够跟着往上提升。
不少孩子虽然识字,但他们自行阅读的能力却远不及此,所以需要大人去引导他们阅读情节丰富、字汇多样、书写多元的书籍内容。
因此,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带领阅读,往往是吸引他们进入阅读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读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书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让孩子重新找回阅读乐趣。
个人认为,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他的阅读量会远远高于自己独自阅读。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受周围孩子的影响,环境的熏陶,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这也是我会趁着周末,顶着安全的高风险带孩子们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让他们多多浸渍好的影响。因为:
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
希望我的学生将来的某一天,想起我这个老师的时候,不是因为我的苦口婆心,不是因为我的谆谆教诲,而是因为带着他们去图书馆的阅读体验,而在他们心中播撒了阅读的种子,并由此生根发芽。我始终相信:
书看得多了,孩子不必背诵成语、看成语故事,成语自然用得呱呱叫;书看得多了,自然出口成章、下笔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