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另维《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有感
快活,这是我能够想到的,对于另维,最贴切的形容以及最好的祝福。
初识另维,是通过《萌芽》,彼时我高一,为了给乏味的高中生活增色,妈妈为我订阅了一整年的《萌芽》,第一次从书中看到“另维”这个名字,只觉得好听又特别。当时看了大半年的《萌芽》之后,对一篇忘记是几月刊载的文章印象颇深,可偏偏那时的我是文章和作者对不上号,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对不上号,只记得讲的是男女生相爱却只能错过的故事,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自己美好但自制的爱。后来,偶然点进了另维的微博,看到置顶的文章——《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一读便知,正是那篇心心念念的旧文,自此,作者、文章和内容终于连成了线。
而后,微博动态时时关注,出版的文章也一篇不愿错过,一点一点的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另维是个这样了不起的女孩子,18岁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学习生活,不难设想,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生活该是怎样的艰难,虽说艰难,但是坚持,日子总归不能如行文般行云流水,却也被她过得风生水起,让旁观的人好不羡慕。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出版前夕,另维的置顶微博更新成了书的自序——“这是我能给出的最好的礼物”,我读着序文,感受着她的感受,感动着她坚守梦想的执着,也向往那样为了做喜欢的事全情投入的样子。记得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讲成语“乐此不疲”,因为做喜欢的事而不知疲倦,这得是多么理想的生活状态啊。“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对世界有所输出”真的是,最有意义的生命形式。
关于梦想,她以学渣身份进入零门槛的社区学院,逆袭美国名校,终是成为“被人仰望的凤毛麟角”。原来“埋头做事的沉默时光改变人,都是潜移默化的,它慢到连自己也察觉不到。沿途的看客只认结果,而年纪轻轻的岁月,输,输的都不是某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渐渐地,我也不去盲目的追求结果奢求速成,不去推卸责任抱怨环境,“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关于爱情,虽然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个在图书馆里,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哭得肝肠寸断的女孩,但她不再是曾经的女孩,她遇见过促使她变好变强大的人,她已拥有了最好的爱情。她不断前进,在越来越了解自己,敢于挥斩伤人的有缘无分,于是在更广袤的天空下遇见了对的人。各自独立,一起玩耍,不会无病呻吟而是共同进步。”女性的幸福和安全感,不一定来自异性的垂青,它们更可以来自,总有想学的东西,想去的地方,想读的书,来自用喜欢的方式追求梦想,认真生活。”
关于生命,每一个人和风景,每一段误会和错过,每一次无家可归和柳暗花明,不求完美但求特别,生命就这么渐渐丰盈、精彩和完整。她追求的浓墨重彩,自由自主,内心丰富都一点一点呈现在她的生命中。她说“无论什么梦想的实现,都不过是充满挑战的新开始。”继续前行,生命必将变得更加厚重。人只活一次,不将生活过的美一些怎么说服自己呢?
也只是20岁出头的女孩子,美国社区大学的洗礼;华大紧凑且紧张的学习生活;间隔年的彷徨纠结和痛苦……不能将她打倒的都帮助她变得更强大,她经历的所有困苦挣扎终是凝成钻石装点了她的人生。于是,她蜕变成了那个可以自行组织自驾竖穿美国的女孩子;变成了那个可以半工半读自给自足的畅销书作家;变成了那个足迹遍布世界的world traveler,实现了她曾经的梦想;变成了那个前进之余,已有足够的底气,在波多黎各的深夜,迎上加勒比海的风,尽情舞蹈的女孩子;变成了那个潇洒肆意漂泊在海上46天的海的女儿……
同是小城里没见过世面的“土孩子”,从前她通过书籍看世界,后来我也通过她的文章看世界。知道了原来这世上不只一种按部就班的普通日子,原来还有如此多精彩的生命形式。而后憧憬着,自己也不甘心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就这么平凡的度过,一辈子都见识不到这世上竟还有外面的世界,想像女神一样,独立自由,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想试试双脚的极限,想不枉此生。
最后,依旧想说,快活,此生快活,最好的祝福,送给另维,也送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