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写作这回事

在11月的最后一天,我实现了靠写作实现了副业收入反超主业。我这个月写了两个比较简单的讲话稿,一起1000元。纸媒过了人民日报下的《中国能源报》,共青团中央下的《中国青年作家报》,还有其他几个省级报刊,这个好像都是千字百元的稿费。尝试投稿向有书投稿了一篇文章,编辑说没多大问题就等着好消息了。完成了校园杂志的编辑,获得一笔编辑补助。


我是7月开始写作的,到现在满打满算就5个月。看着到账的稿费,我莫名心安,靠读书和写作,我越来越自信。之前怀疑自己都30岁了,才开始写作,会不会太晚了,做了才知道,作写起来,什么时候都不会晚的。其实,我没有觉得自己写得很好,也没有觉得自己多勤奋,从刚开始句子写的都不通顺到现在基本每篇稿子都能上上稿,我觉得靠的是坚持还有学习,《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这本书,正好可以反射我的心境。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说家华莱士.斯泰格那写的,他曾经在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后来进入斯坦福大学,并开创创意写作课,培养了一批优秀无比的作家。这本书就是他在斯坦福大学讲授创意写作的讲义,整本书读起来不是那么好读懂,我觉得更适合有点写作基础的人读,但是读进去了,会让人迷糊灌顶,原来写作是这样的啊!


小说共分为八章,包括:小说:生活的透镜;创意写作;关于创意写作的教学;致一位青年作者;向所有不合时宜的语言说再见;作家的观众;技巧;《进城去》——一个实例向我们展示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写作课程。就我现在的写作水平来说,我总的来说有三点感触:


一、很多写作不是写艺术,而是写生活

书中写到:严肃艺术家的工作,实在没有特定秩序的地方带来的秩序。他用一生的经验做材料,不论实际的经验还是间接的经验,他越是宽广,越深刻,就越有用。不管长痛还是短痛,它对他的伤害的越深,就越有帮助。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读者》吧,它的上稿门槛算是比较高,很少采用新人的稿子。这个月听一个朋友说,他在跟《读者》编辑聊天时,编辑说他们用了一个只投了一次新人的稿子,我看了那个稿子,语言没有很华丽,但是看完我就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个作者写的就是一个老父亲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在门口等着孩子,因为抽烟和保安发生争执,当保安打算撵他们回家时,父亲马上点头哈腰道歉,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安静地在图书馆看书,但是“我”走进图书馆里面,见到孩子在偷偷玩手机。这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也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下就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不是我们身边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亲子。父母披荆斩棘,儿女假装努力。


二、清楚自己写作的本意

很多人写作之前可能都没有想自己为什么要学写作,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除了这样,还对自己的写作极度不自信。每次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问自己,我写作为什么?我今年30岁,房贷车贷压力很大,又没有一技之长,有的只是从小陪伴着的文字,那么我就想着开始写作。我们边写要边检验自己,投稿也好,其他渠道也好,获取的稿费以及慢慢变得自信就是我对自己写作的肯定,也是坚持的理由。其实我觉得单纯靠理想去写作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当理想只是脑海中的那一抹云时,他是飘渺的,要把理想落到实处,制定相关的计划,写下来,细化目标,朝着木匾蜿蜒前行,我们的写作才能继续下去。


三、随时充电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觉得写作变现好像只有投稿获得稿费,所以一门心思投稿,后来慢慢上稿各大官媒,8月底看到很多小伙伴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也去了解小红书,9月开始在小红薯分享我的写作历程,渐渐有接到商稿和广子。我还收到了【开课吧】的邀请函,在【开课吧】开一门写作课。但是我拒绝了,说不心动是假的,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只写了半年,连个作家都不是,充其量就是个写作者,还不具备教别人写作的能力,这也鞭策我要更加努力,要让自己的能力配得上别人的期待。这也让我看到了读书、写作可以给我们普通人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所以要更加努力充电,不管是什么领域,只要你想涉猎,都要去学习。写作除了要实践,还要吸收技巧方法。没有技巧上的提升,只是一味地在数量上不断练习,那么写作的底子也是不能打牢固。


不管我们学习哪门课,也不管我们想做什么,都和学习写作一样,要问初心,要坚持到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