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家长会上曾经讲过预习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要求在开始学习预习的阶段,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操作方法的指导。做老师的,期待通过认真而有效的预习,使得孩子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时候更高效、更快捷。
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孩子的状态渐渐开始分化。
那些熟读了课文的孩子,课堂上迫不及待的要读书给大家听。即使没有举手,也能准确听出别人读书时出现的错误。
这是我们班张鑫宇的预习书面,
没有做预习的孩子,读一个“睡不着”就足以让他张口结舌;课文中的字出现在卷子上也只能遗憾地表示不认识。在别人家的孩子跟着老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的时候,他(们)从结结巴巴到一脸茫然,最终只好关闭接收系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坐卧不安、玩东西、说闲话,甚至神游四海八荒。
长此以往的日积月累,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我们期待孩子能有优异的成绩,能进985、211。而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成绩优秀一路领先的孩子,都是爱阅读、会预习、知道复习的。
预习有多重要?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便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如果说最初接收知识是“生”,那么当听到老师再栓释知识的时候就会变得熟悉并掌握,而熟又能生巧,巧,就是把知识关联起来,达到综合应用的水准。
有研究证明,孩子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充分预习的孩子,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次高效的复习。他们在上课时很快就能熟练掌握知识,高效完成作业。而高效带来的学有余力,又可以进一步扩大格局,使知识的应用达到更深、更宽、更快的极致境界。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仅达到第一、二层,对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浮浅的层面,他们极少可以到深层次应用的第三层级。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精力用于应付眼前学习的新知识都力不从心,根本无暇思考还有什么更深、更宽的拓展和应用。
而对于提前预习的孩子,则可以很轻松完成第一、二、三层级的过渡。
再好的学生,即使你对一门学科很感兴趣,如果没有经过提前预习,只是穷于眼前应付,就很容易陷入极小的格局,无法自拔。
这个提前预习,既有海量课外阅读带来的丰厚智力背景做支撑,也包括对当下所学知识的提前认知和解读、建构。
在学习拼音阶段,课堂上只需开上几列小火车,就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而一篇课文,也许只读几遍,下课铃就响了。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主观上做最大限度的弥补。
这个学期,已经临近结束。亡羊补牢,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