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模式也几乎成型了。语文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学习与应用,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体验,就是要与作者感同身受,老师要用一系列的问题驱动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那整个问题支架的设计当然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标,具体到每课和学生的学情。
我结合教学案例说说我平时的问题式支架的操作要求:(1)精心设计问题支架的预设。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做好预设,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及其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式支架必须以普通学生为标准来预设,需要搭多个支架,再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选择搭建恰当的问题式支架。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导入创设情境环节,我用课件展示了两首学生之前学过的《春望》《春夜喜雨》,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进而问学生“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2)适时给予助学支架。问题式支架教学强调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依据。当学生可能在思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如百思不得要领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变换思考的角度,或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如学生可能有的不理解杜甫为什么听到好消息会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听到什么消息会哭呢?什么消息会笑呢?那为什么杜甫听到如此的好消息会哭呢?”学生有的在课前预习时很认真很全面,就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这时候分享给其他学生,所有学生马上就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喜极而泣。(3)随机调整助学支架。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教师根据预设准备多种多样的支架是必要的,但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不可能完全如教师预设的那样按部就班。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问题式支架。如在课堂上就有学生问题目中的“河南河北”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还有剑外,蓟北都是哪?”当时我就意识到学生对地名很敏感,解释完本首诗的地名后,我就又让学生展示了几首含有地名的古诗,并告诉学生们只要诗中出现地名,一定要理清写作背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中情感。(4)适时撤出问题支架。在问题式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使学生掌握和内化新学到的知识。学生一旦解决了主问题,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就要适时地撤出支架,帮助学生从当前学习水平向更高的水平攀爬。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后,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对课文内分解,能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时,问题支架就应该逐步撤出。当学生理解了杜甫当时的喜极而泣,后面的诗句理解就迎刃而解,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鉴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这个教学过程特别像我们给学生搭了一个通向学习目标的阶梯,比如这个阶梯有五个,有的学生需要一个,有的需要三个,还有的需要更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灵活掌握自己预设的问题支架,不要偏离最终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还有的问题支架的预设学生在课前就掌握了,我们就直接解决学生的疑惑。最后我想强调一下:问题支架的设计和应用一定要因学生而变,让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