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鸿雪泥
近些年,周围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相信这不是个人圈子里的特殊现象。对此我颇为理解。面对生活的压力,许多人对读书的看法更加功利化了,“读书无用论”很有市场。所谓“一盏茶,一本书”的淡雅的生活方式,只有那些真正爱书的的人才有能力享用了。
更多的人,有收藏书单的力气,却无消灭书单的时间。周末去主题书店逛逛,只留下了几张自拍,却读不了几行文字。微信圈里秀一秀近日所读,可惜和者寥寥。鼓足勇气敲下几行文字,换来点击若干,真正会去品读交流的,一定只是深交挚友。
然而在另一些圈子里,读书竟有被神圣化的趋势,对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的论调,颇有些过犹不及的意思。就我而言,读书和看球、打牌、玩游戏并无不同,没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更无高人一等、低人一截之别,只是不同的兴趣罢了。人生如此漫长,没点兴趣怎么度日。
然而对于工作愈加繁忙的我们,想要坚持好读书的习惯并不容易。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虽没有博览群书的机会,却有集腋成裘的间隙。嗜书的朋友说,这种读书的方式很不过瘾,好像庭院跑马。实属无奈,毕竟若不是与读书相关的工作,平时花太多的时间也是不务正业。
对于读书,我很赞同曾国藩所说,要“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书有千百种,我偏爱历史。读史时则要设身处地,神游其内,乐在其中,然后出乎其外,才会受益无穷。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对于曾国藩追求的“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也就是一次只读一本书,读不完绝不翻开另一册,我认为难以执行。历史中的经典,如《资治通鉴》,动辄数千页之巨,一次读完,够读很多年。况且长时间只读一本书,想必很多人对自己的耐心会很不放心。
想出一个两全之法,我认为可把书分为“慢书”和“快书”。“慢书”即大部头的书,这类书有时间读上几页,慢慢品味,潜移默化。“快书”即好读、易读的书,内容新鲜,几天之内,便可读完。两种书同时读,这样既保持专心,又不至疲惫,既能啃骨头,又能喝鲜汤,实在美味之至。
读书不能只“读”,就好像吃饭不能只“吃”。只进不出,不仅见识不增,反而容易走火入魔,中了“书毒”,变成书呆子。掉书袋子、说话刻薄、不讲人话,便是中“书毒”不同程度的表现。读书要思考,要分享,要交流,把有用的东西变成氨基酸、葡萄糖,慢慢积累成知识的蛋白质和精神的ATP。
读书不能附庸风雅,读书要随时随地。非要寻个明媚的午后,捧一本纸质书,这样的人,多半是读着读着便去面见周公了。拿一本kindle就好,最好没有背光、不是触屏,揣在口袋里、放到书包内,在无法入眠阴雨夜的书桌旁,在清风阵阵小花园的长凳上,在嘈杂声声地铁站的队伍里。人在哪里,kindle就带到哪里。
读书无关身份,无关高下。书是最接地气的东西,也是让人脱离实际的东西。它是你眼中的雅典娜,也是别人眼中的美杜莎。
如果喜欢读,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