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人不乏有这样的一种:亲,你在外面么,能不能帮我打个包,能不能顺便再帮我拿下快递?亲,我电脑好像坏了能否帮我看看?今天我这个作业不会做,明天我那个课不想上,后面总有一句:“你帮帮我呗”,天真无辜笑脸也无法隐藏他的依赖心,这是种非常危险的现象。
未来道路充满荆棘,别人帮得了你一时,不可能帮你一世。人生这条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所谓"救急不救穷”也是这个道理吧,穷不是你获得别人帮助的理由,别人帮你是道义,不帮你是本分,我们能够靠自己双手改变的东西何必依赖别人?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意识到这点,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帮助下长大的。
曾和朋友闲聊中得知,有很多父母为照顾在外求学的孩子,专门辞掉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在孩子身边;有的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可是每个礼拜都会从学校寄回积攒下来的换洗衣物;有的孩子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洗衣服,而真的是不会。依赖惯了,一下子像被催飞的小鸟,惊慌失措的他们怎么飞也飞不起来了。孩子在该学着独立的年纪,我们选择了帮助。
蒙台梭利说“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孩子的压抑。”
刚看到这句话的我有点毛骨悚然。立马回想在平时与贤哥的点滴。我也是做着压抑孩子的母亲。近来学步的贤哥总爱沿着茶几快走,那摇摇晃晃的姿态让我担心受怕,眼见他要后仰或前倾便像去接住将要落地的暖水瓶,紧张地无以复加。吃饭时他爱自己动手,这时我又担心那挥舞的筷子调羹会弄伤他自己,于是有几次都哄着跟他交换别的物品撤下他的“利器”,从而剥夺了他学习吃饭的技能。喝水也一样,一岁多的他,争着要自己喝,然后就是衣服湿,裤子湿,完了之后你把他的水拿走还不干,耍起小脾气来了了。当然换完衣服后他就忘了要喝水这个事儿……
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保护性行为,都是轻视孩子能力的表现。广叔就经常说“别把孩子想得那么脆弱,磕一下碰一下很正常,他知道痛之后自然就不会像原来这么干了”。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贤哥第一次开合条几门的时候,他没有阻止,毫不意外的宝宝被夹哭了,第二次再去碰这门的时候,他会在临夹手的档口把手适时地放开,并能够把自己的身子置远些避免了受伤。一开一关玩的不亦说乎,成功玩耍后还会转头对我们微笑,一种类似成就感的东西在他心里浮现。这是第一次我管住了自己要去帮忙的心,也是第一次看到贤哥在自己学会开门关门后的喜悦。
孩子是愿意独立的,他愿意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想办法解决。美国总统之一的林肯,1岁左右的他在一次和母亲到公园的广场玩,看到十几级的阶梯,他挣脱了母亲的手,要自己爬上去。爬了两个台阶,他觉得很高,回头看一下妈妈,妈妈并没有要伸手帮忙的意思,眼睛里满是慈爱和鼓励。于是他继续爬,努力爬,小脸蛋因为用力挣得通红,衣服也弄得满身是土,最终他爬上去了。妈妈这会儿才过来轻拍孩子身上的土并在他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母亲放下了孩子的手,给了小林肯一次成长的机会。
为人母者,有时候克制住自己的“爱心”,才是真正帮助了孩子成长,让他独立,让他更好地面对自己人生的风风雨雨,并能保持屹立不倒!
很难想象,失去独立的孩子,他们面对人生该是怎么一副模样?我只知道从现在起,克制自己的“爱心”,不能以爱之名做压抑孩子长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