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旅游,实话并不是很喜欢导游,这个跟导游的各种报道有关系,也跟喜欢旅行的自由自在有关系。大多数地方,感觉导游就是个摆设。
不过这次的桂林之行,倒是更新了我对导游的认识。
桂林不愧老牌旅游城市,除了银子岩是用电子感应耳机自动讲解外,其他地方都采用人工导游讲解。虽然据说疫情对他们影响很大,从2万多名导游,直接锐减到2000多名,收入压力也大,但总体感觉相当不错。
最有印象的是小曾狗肉,我们跟团两天的导游。平时不喜欢导游,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导游只会背书,虽然给了我们不少相关人文信息,但那生硬刻板的内容,与我们自己查看信息相差无几。但小路上小曾狗肉的讲解,虽然不少内容也是引据书本以及各种材料,但至少更自然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会根据团里面游客的反应,实时改变话题,对于大家比较兴趣的话题。当然各种小趣闻也不少。
“狗肉”这个代表朋友的桂林话,也是小曾导游,小曾狗肉说的,相信下次当有人跟我谈起桂林,除了桂林的山水跟船外,这个狗肉也会成为我的话题。
因为报的团是个有进购物点的团(这个也是当时刚到桂林,对桂林漓江失望后,第一个反应报个团跟着走走就算了,然后小伙伴着急之下有点瞎报了),不过我们运气不错,遇到了小曾狗肉这样的导游。
一路上除了风趣的介绍外,对于车上相对老人多些,他特地介绍了一些可能存在的不明消费(比如阳朔啤酒鱼价格的只跟斤问题),即使是购物点,他也明明白白告诉大家,需要可以买,他确实有点收入,他也希望多点收入,但量力而行。虽然在有的购物点,团里面的阿姨担心被骗,然后着实给跟着的销售一顿骂,但小曾狗肉只能跟阿姨说没必要,不买就不买,看看也行,不看也行,但是人家销售是为了自己业绩努力,并没有欺骗或者强制之意,没必要这么大反应。说完也就过去了,后面那阿姨再有其他需要,他还是照样服务。我不知道细节有没有区别,起码在我看到的范围内,没有什么区别(那阿姨坐得比较前面,我们一直承包了大巴车最后的位置)。
讲解,提醒,“卖惨”(谈及自己这两天的收入少),导游的两天陪伴,当最后他在车上推荐桂林特产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买了些,更多是对他一路陪伴的认可吧。
小伙伴也在说,假如再次去桂林,首先想起来要找的人也会是小曾狗肉。
另一位有趣的导游或者算半个导购,应该算是侗族的阿嫂了。经常一脸严肃跟我们讲笑话,看着她的脸上表情,又觉得不应该笑,想着她的话,却有忍俊不住咧开了嘴。阿嫂的普通话不算特别好,但是听懂没问题,只是说起侗族一些习俗,不知是培训原因还是她本身知识系统,经常给我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赶脚。不过阿嫂的干练率性,彰显了侗族母系社会的一角。但是对一些村寨设置的实验跟体验,能比较明显感觉她的刻意去做,但有点不知所以然的状态。
玉石博物馆很特别的导购员跟着游客的方式,也让我们体验了一种不同的导购介绍方式,可以感觉出,这样流动式的导购,需要导购人员对整个玉石销售区域产品都熟悉,并能根据游客在咨询跟试戴试看产品中,寻找游客可能的需求,做更合理的推荐,以达成销售的目的,明显对导购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导购人员的能力,虽然接待到的游客有运气成分在里面。
游船上,世外桃源,泰国城里面都有导游人工讲解,但是游船跟世外桃源的导游给我感觉跟录音类似,相对没有感情,说实在,他们一路下来说得应该很累,也确实给我们介绍了不少景点跟人文信息,只是留下的只有少数几个自己好奇的点的信息了。对于导游长得是圆是扁,可能也是因为疫情全程都带着口罩,更多还是因为相对规范,机械的内容,引起不了太大兴趣。
而泰国城的导购也好,导游也罢,就有点太急于求成了,然后让不少团友连坐下来都有点担心了。因为我对这些东西兴趣不大,又刚好有事,所以关注并不是很大,不过据说团友也买了不少东西,应该说这导购的话还是有不少效果的。
遇龙河那也遇到当地拉人的大妈(路上其实也有好几次遇到,只是基本上没搭话就过去了),明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却还是误导我们要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后面虽然没有跟着她走,只是对本地居民“导游”的话更谨慎几分。
几乎到哪里都采用人工直接讲解的方式,确实很考验导游能力,这方面彰显桂林老牌旅游城市底蕴。而在讲解体验中,推荐产品,又没有强制推销,其实也让更多人愿意接受,当然排斥的也有。不过总体感觉确实不错。
谢谢各位一路陪伴的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