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阅读方法论的书更多地趋向于讲实用性阅读。
所谓实用性阅读,在我的理解里,是与经验的阅读不同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很多可以被传授和模仿的阅读方法,讲求高效,必须有所获。
而经验的阅读,指向随机性,是形而上的,因个人经验(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知识储备等等)的不同而产生极大的差别,无对错,也许要过很久才会显现出读的意义。如同在茫茫书海中偶遇一本,你不知道会读到什么,这样的阅读只有一种方法,恰好与奥野宣之的阅读法背道而驰,“一味读下去”,让书带你往前走。
如何区分这两种阅读模式,那是萝卜青菜的问题,不同的读者面对同样的文本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是实用性阅读的入门级指导书,书中所归纳的读书法,恰好跟我这几年无意识养成的阅读习惯相似。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在梳理自己的阅读法。
奥野宣之是日本的“笔记本作家”,提倡用笔记管理生活和工作,另一本在国内出版的书是笔记控们熟知的《人生笔记: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
副标题: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作者: (日)奥野宣之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
译者: 张晶晶
出版年: 2016-6
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
实用性阅读的4个要点
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找到合适你的记录工具
曾经接触过一位日本客户,每次过来开会都带一本A4纸大巨厚的笔记本,还有两部手机一台笔记本,他的公文包比我在健身房举的杠铃还重,亲眼见识了岛国人对手账的迷恋和…严谨。正如奥野宣之在书里反复提及的那本多功能笔记本,如果把所有关于读书和生活、工作的东西都记录在笔记本里,那我们就得天天提着一块砖头。
事无巨细只会被笔记绑架。日式的笔记术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可取其精髓:善用工具解放大脑。好用的工具有几个特点:使用顺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我习惯的记录工具是实物和电子的组合:日程本(周记本)+四色笔+印象笔记。
日程本记录我的每日行程安排和一些突然冒出来的小想法,几乎就是我的涂鸦本。用得顺手的是Moleskine 18个月周记本,和趁早半年笔记本。死忠粉强烈推荐印象笔记,可列清单、写随笔、做备忘、插图片、录音、画画,移动端和PC端同步,满足奥野宣之在书里提到的所有记录需求。
二、提请规划,形成你的“主题阅读清单”
“要对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但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也只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想法。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用最简便的方式把偶遇的书记录下来。只是我不认同奥野宣之的观念“不要去分类,直接把信息都罗列在笔记本上反而更好”。
可以把奥野的购书单改一改,变成自己“主题阅读清单”。如笔记术、时间管理等等。集中一个时间段阅读同一主题的书籍,有助于多角度、更全面等掌握该主题的信息。回想一下,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单元都是同一主题的文章。
以“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的固定形式,罗列某个主题的书。考虑到国内出版物大多只有一个版本,可把出版社省去。备注通常为“已购、赠书、图书馆、kindle”等,标注该书的来源。读过的书籍可划掉或者标记。
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中自有一个标准,判断哪些才是某领域内的精品。“好书要细读研读,其他书就粗度略读。”
三、做一本书,“弹幕式”阅读法
奥野宣之在“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成精神财富”一章里提到“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评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其实就是回归学生时代的读书法。
舍不得在书上写写画画,就摘抄吧,摘抄太费时间,就用便签纸吧。捕捉阅读过程中冒出来的神吐槽。形成自己的随想笔记,以便之后查阅重点内容。
四、完整的书评与重读
“书写这一动作,也有整理自己想法的含义。”整理自己的感想,梳理书的内容,形成完整的有逻辑的书评或者读书笔记,才能“记住”这本书的内容,“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之后重读自己的书评,能够唤起对书的记忆,“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