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似乎生来就与自然科学无缘。要想孕育出兴趣的萌芽,首先要有一个温柔耐心的爸爸,不仅能够静下心来声情并茂地将科普读物讲成悬疑小说,还要在女儿无休止的打断下,不厌其烦地为她答疑解惑。妈妈讲也不是不行,但爸爸可万万不能离开,因为妈妈的问题多半比女儿还要多。其次是要生一个左脑发达的女儿,像我小时候一样连80后童年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都不爱看的孩子,是绝对不可能喜欢自然科学的。即使家长和孩子都符合条件,你也未必能找到一本内容和难度都合适的读物。纵览各大图书网站,虽不乏各国的高分科普读物,但知识难度至少要小学起步。而且动辄就是呼啦啦一大套,试错成本实在太高。再看内容,什么昆虫啦恐龙啦宇宙啦建筑工地啦……自然科学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女性从儿时就挡在门外。
就不能有一本属于女孩子的科普读物吗?《大自然中的美食》丛书来得正是时候!主编中山章子不仅是个料理研究家,一定还是个聪明细心的女人。大概她也体会到了妈妈们的苦衷吧,竟然选择了一个女性既喜欢又在行的主题。说起吃,女人似乎比男人有天生的敏感度,而且妈妈不光喜欢吃,还会做哦!让科普读物不再成为妈妈的天敌,作者的贡献实在不小。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套五册图书居然全部由小女孩出镜!我简直觉得,这就是一套女孩专属的科普读物!
由于自己本身对科普读物不感兴趣,我通常习惯给女儿读一些卡通类的认知读物。鲜艳的色彩和可爱的形象,多少能弥补一些内容上的枯燥。《大自然中的美食》 整套书全部由实景照片组成,浓缩了植物生长和加工的全过程。拿到书时,我心里确实有些没底,不知道三岁半的女儿是否能感兴趣。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由于书中的主题全部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食物,因此活生生的图片反而有助于孩子对接生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当女儿兴奋地指着《最爱巧克力》封面中几种吃过的巧克力品牌时,我竟然也和她一起激动起来。而在给女儿讲《大豆!变身!》的时候,我也可以随手从厨房拿出一瓶黄豆给她对比,及时为她建立感性的认知。
我在给女儿读故事书的时候,如果一页上字数太多,她通常会在我读完某一句话的时候问我是不是念完了,小手时刻捏着书页准备翻篇。这套书对于低幼来说,每页的信息量刚刚好,既能保持她的注意力和新鲜感,又能迅速满足她对后面内容的好奇心。书中内容以大量图片为主,每张图片只配非常简洁的文字。
甚至有的页索性只写一句话。
这么少的文字,孩子大概会提出很多问题吧,应付不来怎么办?妈妈们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几乎每页正文旁边都会标注Tips,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加以解释和扩展,年龄大些的孩子也可作为延伸阅读。
字少图多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记忆和复述。在讲《大豆!变身! 》时,我对书中介绍的豆腐的做法产生了疑问,不禁和老公讨论起来。女儿竟破天荒地没打断我们,而是拿起旁边还没来得及讲的《蜂蜜做好啦》,根据自己的理解指着图片讲起来。后来再给她读的时候,讲到第二遍我就不用逐字逐句地读,可以引导女儿自己复述图片中的内容了。
薄薄一本图书,却处处体现了编者的用心。以《最爱巧克力》为例,书中从南美洲的可可树开始介绍,一直讲到巧克力的制作过程。读到这儿,我不免开始提心吊胆,生怕女儿让我买可可豆带她做巧克力——也不能怪我太怕麻烦,实在是制作流程太过繁琐。还没等女儿开口,编者就马上替妈妈解了围,告诉小朋友手工制作的复杂性,并介绍了效率更高的工厂制作法。为实现小朋友的动手愿望,书末又介绍了超级简单的模具法。周末在家带孩子读读科普书,做做巧克力,不仅达到了玩中学的效果,也增进了亲子关系,效果丝毫不逊于外面动辄上百元的DIY课程。
最好的科普来源于生活,带孩子去郊区采摘、去农村体验生活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当孩子指着远处的农田和脚下的小草提出疑问时,又有多少家长能回答出来呢?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妈妈,如果不是有机会给孩子阅读《大豆!变身! 》,我真的不知道黄豆居然是毛豆变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前的生活常识逐渐变成需要刻意学习的“知识”,既然不希望孩子以后真的变成笑谈所称的“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妈妈们不如和孩子一起学起来。《大自然中的美食》 这套书,无论是主题和深度,都可以作为妈妈科普入门的第一套书。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家长也更容易因此忽略对常识的普及。当我问女儿大豆能变成什么的时候,我本以为她会说豆腐、豆浆等带“豆”字的食物,没想到她竟然回答胡萝卜和茄子。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常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的。回想我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大惊小怪地用“这你都不知道”来评论我提出的问题,这些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共同忽略的夹缝知识,却极有可能成为孩子知识体系中的断点。当然,没有一个家长能够在教育上面面俱到,但也绝不应该期望孩子能够依靠自己发现探索获得所有知识。一套合适的读物,可能比家长想象中给予孩子的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