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有种把所有节日都过成春节的能力。
所以假期奉命串了不少门子,听了不少闲事。
陪长辈去看她的妈妈,她妈妈是老红军老干部,工作之后就住在几进几出的大宅子。
现在年纪大了,老伴过世,她那个位于市区的老房子,已经成为几位子女抢夺继承权的目标。
小儿子最有心机,没等立遗嘱就已经全家搬进去了,只等老太太驾鹤西去。
掐指一算,这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如今好歹也值三百万,再霸占住老太太的退休金,下辈子根本就不用营生,天天抽烟喝酒烫头都饿不着一家老小。
为了利益人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
老大闺女,也就是我跟她去串门子这位,平时里对老人最好,老人家花钱装修看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所以是这个小儿子主要Diss的对象,平时经常在老人家耳边吹吹风,什么您别看她对您这么好,其实就是想要您的钱;
您知道您现在为什么天天咳嗽,就是因为她那天带您出门看病,又着凉啦,您现在啊,就是听我的,静养!
老大闺女气的不能行,但还是心疼妈妈,隔三差五趁着小儿子不在家,就偷摸回来看看老娘。
毕竟她只要是来,小儿子准没好脸色。
老人意识清醒,摸摸老大闺女的脸,啥也没说,就跟闺女说,啊,我知道你这几年吃苦了,但是听妈一句话,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吧,做个孝顺闺女,一切都是为了大家族好。
我这长辈本来是想跟妈妈诉诉苦,结果听到老人家一句“你把委屈都咽了吧,这才是孝顺”,就痛哭失声了。
我看着都心疼,还是老样子,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孝顺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是不孝。
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孝顺越来越变成一个贬义词,几乎等同于不幸,没有自我,付出却没有回报。
中国人对于孝顺的观念根深蒂固。假期最后一天,回京高铁上,又翻了一遍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他写自己第一段婚姻,娶了一个农家女子叫玉凤。
玉凤28岁染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临死的时候跟围在床边的亲戚挨个嘱托。
跟胡兰成说他以后可以再娶妻,跟四岁的孩子说要听后妈的话,跟胡兰成的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婆婆说:
“我这个病是不能好的了。我不能服侍娘娘百年归西,是我不孝顺。“
临死,还在念说自己不够孝顺,不能给老人家养老送终,这心这是够大的。
年纪大一点的,为了家庭和谐牺牲自我叫做孝,在家里不讲公正叫做孝;
再年轻一点,不结婚就是不孝;
再年轻一点,不按照家庭意愿追求稳定就是不孝。
所以很多家庭矛盾因这个而起。
我前段时间父亲节做了一个调查,如果重回到20年前,希望对父母说什么话。
我以为大家都会是温情脉脉地说,我还做你们的孩子之类的。
结果大家的评论一水儿的都是,妈,你别生我。
为什么?
理由就是生了孩子,却不能够让他们做自己,用一些僵化的,情绪化的标准要求他们。
买房,结婚,稳定,顾全大局。
做不到这些,就不是孝顺,就不是父母的好儿女。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妈宝。
“你为什么和我分手?”“我妈说的。”
“你为什么和我吵架?”“我妈让的。”
“你为什么和我结婚?”“我妈逼的。”
要么就是心理脆弱,付出感很强,自我和约束之间互相拉扯。
“你顾全大局吧。”
“你别折腾了。”
“你别读博士嫁人吧。”
父母和孩子都不开心。
父母觉得自己怎样有这样鸡儿的孩子。
孩子觉得自己怎样有这么倒霉催的父母。
其实大家想清楚一点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彼此获得幸福和快乐。
所以想清楚这一点,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以终为始。大家都会松弛很多。
就像是最近看李安的访谈,他就把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
干嘛要求孩子孝顺,爱就可以了啊!
-END-
正经婶儿:豆瓣读书作者,陶晶莹姊妹淘网站专栏作家。已出版畅销书《女人不可以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女子》。繁体版情感励志新书《愛情,不過是理解複雜,選擇簡單》于2017/4上市。除了大实话什么也没有。除了铲屎什么也不会。微信公众号@正经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