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可以是一个轻盈的社会议题

电影《米花之味》今天在大陆上映。几天前,我在北京电影节展映活动中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后有点担心。

倒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地担心票房。我想,用这种云淡风轻的叙述方式来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也许会引起习惯悲情叙事的中国观众的一些不适?

映后,在散场的人群中我听到了零星的质疑。回家看豆瓣影评,发现果然有人在杭州的展映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部电影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否避重就轻了?

并没有避重就轻。其实啊,是我们习惯了用沉重的眼神,去看待一切自己不熟悉的话题。


我2012年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城中村做农民工调研。2012和2013年年末,我都在广州东站调研返乡城市劳工。我也去过东莞、深圳等地的工厂做调研和访谈。

为了让调研对象降低戒备心,我通常选择多和他们闲聊。由于我的大学生身份,子女和教育是他们最愿意与我交流的话题之一。说到小孩,90%的民工父母都和我讲:小孩在老家。

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在身边?答案也很简单,无非是就学困难和无人照料。

想小孩吗?当然想了。

想和小孩一起生活吗?当然想了。可是老家没钱赚,出来打工才有钱供小孩吃穿上学。

这个逻辑链非常简单耳熟。但是父母们并没有对这个话题表达出过分的忧郁:他们一边表达着无奈,一边乐呵呵地给我看返乡时给小孩买的玩具,说着小孩的青春期问题。

而小孩子们呢?

没有双亲在身边的日子当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麻烦,但是没有小朋友会一年365天哭丧着脸眼望窗外等爸妈归来。

“留守儿童”。这个问题里有诸多无奈,但是并不悲惨啊。


《米花之味》反映的是真正的留守儿童生活。酸甜苦辣千种滋味,但绝不是苦大仇深和悲天悯人。

《米花之味》的叙事,更接近田野社会学的语气。

对事物保持一段距离时,最容易做出立场明确的价值判断;但距离越来越近,清晰的立场会变得模糊不清。《米花之味》和傣族村庄、留守儿童的距离太近了。近到没有办法用社会议题的语气来讨论问题。在电影中,导演和观众一同,变成了观看者而非评价者。

这和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相反的。在这个速度飞快、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立场”“态度”和“情绪”成为了能在10秒钟内抓住阅读兴趣的内容法宝。比起多角度地描述面目不清的“留守儿童”,悲惨的标签更能吸引人的兴趣。

但这种信息接受方式成为惯性后,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巨大的伤害。

我们无法接受一个“不悲惨”“不沉重”的留守儿童,因为这个形象和我们的观念标签相去甚远。


当《米花之味》告诉我们:嘿!其实不是这样!留守儿童的天空也是蓝蓝的啊!

我们接受不了。我们本能地排斥和我们的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东西。我们说:导演你在撒谎!你避重就轻!

其实是我们不敢承认,这个话题可以很轻盈。

毕竟,父母让孩子在家留守的初心是爱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