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曾国藩虽然被称为“半圣”,但也是一个俗人,也曾有过很多臭毛病,好色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日记中曾多次记载反思,后来通过立志,日课和习惯三方面脱胎换骨,成功戒色,成就非凡的一生。
曾国藩的好色表现
三十岁之前的曾国藩也是一个庸人,拥有很多毛病,其中有一点就是“好色”,在他的日记也有所记载。
其一,曾国藩的一个朋友娶了一个小妾,天资卓越,美若天仙。曾国藩看了之后也对她的美貌大加赞叹,甚至有些言语轻薄,让大家十分难堪。回去后,曾国藩对自己进行了反思,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志,更问其他?”
其二,曾国藩在朋友家做客时,看到朋友的家眷长的十分标致,不由的多看了几眼,在朋友面显得特别尴尬,回去之后,他把这件事也写在了日记本里,“注视数次,大无礼”。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色”是讳莫如深的,认为这是毁掉自身的危险之举,是万恶之首。曾国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说“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与妻子”,这不是圣人所为,必须克制自己。
曾国藩的改正方法
第一、立志高远,要求严格。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人际交往,第四层次是受人尊重,第五个层次是自我价值实现。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追求的绝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满足,他要实现的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他立志“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终生以成为圣人为宏愿,时刻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自然能抵住心中的欲望。
第二、坚持日课,深刻反省。
光有志向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行动。而曾国藩监督自己行动的方式就是“日课”。他把自己每天的日常起居,一举一动全部记录下来,每日进行反省。针对戒色,他也有自己的心得,他通过勤学苦思,每日日课,把自己的精力全部耗尽,“如艺灯燃,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这样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去想其他事情了。
第三、养成习惯,突破自我。
曾国藩改过不是单纯的一时兴起,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他是一个十分有毅力的人,下定决心要做的事绝不半途而废。
对于记日课“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笔之于书。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期,今三十本矣”。
这是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帮助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断突破自我,改变了自身的各种陋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把它们全部改掉,才是一个智者该有的态度。曾国藩就做到了这一点,三十年前还是一个庸人俗人,三十岁后改过自身,脱胎换骨,成就了一世功名,成为与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