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换房就行?

​前几日朋友们小聚,小艺迟到许久,一到饭桌就气喘吁吁地向大家解释,原因是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模拟测验中数学考了八十多分,排名班级倒数第二,自己被老师“约谈”了。

考试失分原因一半是因为粗心,一半是奥数题没有解出,这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课程节奏女儿跟得上,只需要在细心方面多注意训练即可。然而老师对名次下滑渲染的紧张感和孩子竞争心理受挫之后“努力”的样子,让夫妇俩开始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否真的错了?

小艺和先生经营一家传媒公司,属于典型的城市新中产,因为相似的留学经历,他们对小孩的培养更多的是遵从她的天性,培养她体验快乐的能力,所以在选择小学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提前谋划,抢占学区房向名校冲刺,而是按就近原则,选择了一所普通小学。

当然在女儿的培养方面,他们更看重身心素质的锻炼。除了坚持正常的体能活动和游戏外,并没有严格的兴趣培养方向。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小孩在10岁以前是无法确定自己真正的天赋和爱好的。(在此我不得不感慨,认为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普通”的小孩是多么少见的理性)因此导致女儿的一些兴趣班也是随性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课程补习班更是绝缘。他们对女儿的未来发展没有过任何设想,只希望她在不断的探索中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然而,数学考试向来不够出色的女儿,在这次被扣上倒数第二的帽子时,开始“挑灯夜战、发愤图强”,并郑重其事地提出必须去上奥数补习班。心思细腻的妈妈已经捕捉到了“倒数第二”对女儿造成的信心摧毁,她决定给女儿转学。但摆在她面前的选择并不多。

有一家和她理念相对契合的私立学校,离家较远,要求住校;

换房,重新择校。

然而,看似简单,其实也很难。

先说私立学校。

虽然从教育理念来讲,私立学校遵从天性,个性化教育的西方理念相对契合,但封闭式的管理把最需要家庭陪伴年龄的孩子送进一所培养“优质产品”的“工厂”,把一个人对童年的大部分记忆设定在校园,他们认为是对自己和孩子人生的双重不负责任。

再说重新择校。

近期热议的入学政策让重新择校的问题也不再那么简单。

曾经的学区房不再是入读名校的保险箱,而是在一个片区中,不论公办民办,一律进行摇号分配入学,读名校还是一般的学校,看运气。

多校划片是全国大趋势,预计也将在重庆全面推广,目的就是逐步解决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而对以入学为目的的家长来说,增加了教育投资的不确定性。

杯换盏之间,大家对孩子入学的关注点各有不同。

有的说,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不重要,同学和环境才重要。当年自己和同学一起吃垃圾食品,看低俗小说的时候,家长知道什么呢?

有的说,要看学校的理念和人文细节,不能只看升学率。朋友的弟弟曾考入重庆某名校,最后因某些原因选择在老家就读,在经历了去名校退学的各种波折与流程后,她找到校长气愤地说“我为没有选择你们这所学校而庆幸”,因为通过退学的细节让他感到这所名校的内部运作实在太奇葩了。

有的说,你们说的都对,但孩子还要不要参加高考?即便就读私立学校,想好留学的出路,未来社会上争抢蛋糕,孩子的礼仪与规则是否真的受用?一个按人性温暖、理想情怀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何与当下的社会现实接轨?

直到饭局结束,大家依然对这个困局无解。

也许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