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实修梳理


各位同道好!我是余俊,三十九岁,江西人,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 学习和实修梳理

首先,今年以来参与的诵读群工作基本很少,借此机会要感谢辛苦组织和整理的同道。我诵读的时间大概每周二次,三天左右一次。最长的有一周才集中诵读一次,没有每天坚持跟进,偶尔也有完成任务的心态,这一点是需要反省的。我们诵读主要还是自己实修的实践和梳理,其次才是对同道们的共勉。

今年以来自己加强了对《易经》的学习,以《周易注疏》和刘老师音频为主,以南怀瑾先生《易经系辞别讲》和曾仕强老师《易经的智慧》音频为辅,在努力坚持学习中华文化的源头,目前注疏过了一遍,南师的系辞讲解看了两遍,曾老师的视频看了一遍,六十四卦基本可以完整背诵,对部分卦的义理能有粗浅的理解。主要的体会是,乾坤两卦是最重要的入门基石,从天地时位来理解。系辞则是要反复结合卦的内容穿插学习。

另外,从结合生活和时事的角度理解,看曾仕强老师的视频帮助也比较大,因为《易经》讲的是居天道入人道,我们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对应易经的卦象来理解。

比如,二十四节气的运转可以结合十二消息卦去体会,冬至的一阳来复就是一年的复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及静坐站桩收束也是复卦的体现。今天是寒露节气对应的是剥卦,可以体会那种凉意渐深、万物萧索的景象。送礼可以从损卦解读,国家搞民生可以从益卦理解,国庆阅兵可以从观卦理解,争吵打官司可以从讼卦理解,教育孩子培养员工可以从蒙卦找方向,家庭关系可以从家人卦来理解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兄弟有爱的家庭伦理。可以说,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易经的具体彰显。

近期我开始有一些站桩的实修,虽然子晴同道多次分享过站桩要领,但过去两年多我没怎么下定决心,基本还是静坐收束为主,今年上半年有过几次较长时间的间断,惰字是主要毛病,能明显感觉功夫回落,日常事情七情起伏容易偏离。大概上月中旬开始,我每天早上站桩大概二十分钟,站到微微出汗为止,虽然只有几周,但确实能感受到明显的养气效果。比如,五公里跑完以前还是有点喘,现在基本只有一些肌肉的酸疼,气还是比较顺畅。晚上则间断性的睡前静坐,总体对比下来,静坐对收束的深度更明显,站桩则对收束的难度减少,对身体的关注和帮助更多。

在动态静坐方面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会。比如跑步游泳的时候,去感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觉知,包括意念的波动,特别是区分循理而行还是闲思杂虑方面,更加清晰。同样的看手表,如果是为了更好地规划速度、分配体能自然是循理的,如果是看怎么还有那么长路程要跑,从而产生失落烦躁等情绪,也就是攀附不必要的贪嗔好恶,这都是不妥当的。不论是跑步还是游泳,我一般还是会规划一个目标距离,认真感知当下的动作,调整呼吸的节奏,收束闲思杂虑,坚持下来觉得也是实修的很好方式,但背后也是一个不间断,所以经常出差的我,也会带着运动鞋,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不论有没同事一起,一个人也要坚持,这也是向内求,知止而后有定,跑完之后身体舒畅,精气神更好,工作效率往往更高,定静安虑得,无非一个循理而行。


二、格物不可姑息

《传习录》中反复阐述立志、扎根的重要性,传习录四十章的论为学功夫,更是用猫捉老鼠、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不可窝藏来表达做功夫的要求。还有一章提到,私欲就像盗贼不清除干净,总有一天它们的同伴还是会里应外合杀回来的,这个从戒烟、减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实在是太好体会了。

格物的范畴是广大而精微的,大到民族大义,小到家长里短。关键是一个诚意不自欺,也就是从我们觉察到的部分下手,觉察一物便格一物,就会日有寸进。体现在很多小事情上,比如,吃完饭想偷会懒晚点洗碗,后遗症就很多,因为后面的时间全部打乱了,比如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孩子的功课和作息等等,而且洗碗要是不及时,那些油垢和饭粒结的硬壳很难洗,这何尝不是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再比如,孩子要有一个不好的坏习惯,要是在微小的时候不加以导正,日后酿成大错就不好了,例如喜欢乱拿别人东西,吃饭总是浪费,玩游戏而丧志等等,作为父母都是要及时导正的,没有哪个江洋大盗生下来就是大盗的。

《传习录》一二三章先生跟萧惠说“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从修身的角度来说,格物是实下手处,而姑息纵容私欲就是格物的最大障碍。我们文化非常注重本末,注重次第,也就是发端处要是能遏制并导正,那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元是乾坤两卦的卦辞第一个字,作为人就是仁,这个发端就是善之长也,不善则去,也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为了跟大家共勉,我再诵读一遍四十章,跟大家共勉一二。

《传习录》四十: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三、 再谈知行合一

前一段群里的同道又找我阐述知行合一中“知”的含义,一定要我承认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的意思,说良知等于知觉,这是对良知理解不够深入或受其他学问掺杂后的误解。我想在此对知行合一做一下再次的梳理。

知行合一是说本体功夫本就是合一的,心之本体就是良知就是性,是无善无恶的。《中庸》说性之德,合外内之道,故时错之宜也。也就是良知本就是合一的,无动无不动,只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圣人反复强调知行其实还是在告知普通人要在知觉上和落实上下功夫,仅此而已,而不是说普通人其实做不到知行合一,只有圣人做得到。如果把知行合一的知理解成良知,那就是要求普通人上来就有圣人的水平,而且后面的“行合一”三个字就多余了,所以先生后来加个致,也就是致良知来教化我们,也就是事事物物都送达良知,也就不需要再提知行合一了,管他一个还是两个,都包含其中了。

我们一定要清楚圣人提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提示两类人的,一类冥行妄作的行而不知,一类不能躬行的知而不行。前者不是真的不知,只是没往知觉发动处下功夫,比如某人因作业打孩子宣泄怒气,一定也是从一个涌动开始而产生厌恶的意动,进而动怒动手,那个知觉发动处是实实在在的,只是当事人没去做功夫;后者也不是真的不行,比如某人偷懒不起床旷工,不起床也是一种行啊,只是被私欲阻隔了。阳明先生是要让我们知道一念发动处就已经是行了,就要开始做功夫了,这才是圣人的立言宗旨。

这位同道认为“想抢银行而实施抢银行”这个不是知行合一,认为知行合一是圣人要教我们依良知而行,所以知一定是良知,其实还是没真正理解何为良知。抢银行的时候,只是被私欲阻隔,但知行本体的良知不曾消失,只是没有致也就是没送达,所以不能说“想抢银行而实施抢银行”就不是知行合一了,这依然是知行合一。拿着枪去保家卫国还是抢银行,从心体一涌动到有意动到外放行为,都是完整的知行合一,这是毋庸置疑的。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动物随地大小便,但人有羞恶之心,哪怕再急也要去厕所去解决。动物和人都是有知行合一的心体的,但人的心体区别于动物的正是良知所在。

因此,谈到知行合一一定要结合致良知来理解,就像剑刃和剑锋的关系,剑的指向不能偏。良知具有知觉的功能,但良知不等于知觉。良知还有监察功能,也就是对于妥当的方向是有判断的,只是我们被私欲遮蔽而看不清罢了。致良知则是知觉到并送达良知的意思,当知觉到一物并真正按监察的指向去为善去恶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这一物的良知。

以上的阐释在《传习录》全部有据可循。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传习录》五提到,《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我们要提一个问题,私意隔断以后,知行本体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太阳被乌云遮住,太阳依然是存在的,发光发热的性体不曾改变,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良知和私欲对立,区别仅仅是私欲遮蔽以后良知藏的更深而已。也就是说,知行合一作为心体的本然运作规律是不会变的,而知行本体就是良知。

《传习录》二零五说的更明白,阳明先生正是提醒我们先找到做功夫的起点,也就是从知觉开始自知。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四、 意念和情绪

实修的过程要注意心性知意物气的概念,人情事变之中,意是先于情的,但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情往往占主导。实修难的部分就是诚意,往往是已经被情绪左右了,却来不及反思意的诚伪,甚至进一步强化自己意的合理性。

举一个例子,看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对于剧情的部分有时候催人泪下,大家可以体会那个过程,当气机涌动到泪如雨下的时候,人是没办法对意进行管理的,只是简单的沉浸在对剧情中人物事件的悲悯或感动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关注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当人的情绪没有在一个妥当状态,意是转不过来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同事问我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应对?这个过程涉及家长和孩子的情绪,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要有清晰的观察,而不是只是被孩子的哭泣或委屈或受伤而直接的产生善恶判断,找对方孩子报复或找对方家长理论等都是容易激活矛盾的。首先,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才能有效的还原事情的真相,再多方了解进行确认,特别是跟班上的负责老师进行了解和协商,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找到有效的处理应对方式,当然可以参考《易经》讼卦卦辞所言“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义理。以上是关于意念和情绪的一点体会。


五、 后续实修计划

首先,跟随诵读群进入传习录第三遍并穿插《论语》的诵读,传习录的学习每次都有进一步的体会,常读常新。首先,自身时和位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实修的阶段不同,感悟的深浅是不同的。我们的文化不是用头脑学的,用心去体悟是惟精惟一的过程。

其次,加强《系辞》学习,结合《周易注疏》和《易经系辞别讲》完成一遍精度,对于曾仕强老师的《易经的智慧》再学习一遍。对于部分体悟较深的义理进行自我梳理,形成文字,计划每个月能完成一篇分享,前段时间对观卦进行了一些整理。今年内计划再完成二篇梳理。

最后,还是必有事焉的事上磨,日常生活工作的所有细节,大事小情都要秉持一个诚意,格物不可姑息。以上是我的分享,不当之处还请同道多多指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