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古田蓝田书院与县令余仁椿渊源

公元968年古田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

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原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烝嘗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

《福建通志.学校篇》记载:“闽古代第一书院,设在莆田澄书堂,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99年)。次之,古田杉洋的蓝田书院,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千年前兴教办学,可见杉洋古贤者之远见卓识。

最早记载蓝田书院的地方文献是杉洋《余氏总谱志·余氏重建蓝田书院记》。该文写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为“左承仪郎知福州古田县丞主管学事郭能撰”,“左迪功郎新差汀州司户参军余偁书”。其篇首记述“昔员外公余仁椿相地宜创学馆,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现存一块《历代重建重修蓝田书院芳名》碑,其中间竖行也醒目镌刻着“唐(指后唐,笔者注)员外郎永贞县令余仁椿捐资鼎建”,可见蓝田书院始建于五代后唐(936—940),而具体年份不详。

▍内容来源:余氏总谱志福建通志等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 (简称大成谱)世系 (供宗亲研究修正稿) 黄明书 一世,昌意,...
    醉后挥毫笔有神阅读 20,027评论 2 4
  • 客户在选择银箭铝银浆产品时,要先确认好产品 随着水性涂料市场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传统涂料企业开始转投水性涂料的怀...
    山东银箭铝银浆阅读 760评论 0 0
  • “苗城韵味”餐厅笑迎贵客。 屏边“苗城韵味”餐厅(前身新现“云新饭店”),位于滴水苗城牧羊河畔。历时半年精心...
    汐鲌阅读 5,017评论 0 2
  • 思绪在虚无缥缈的纷飞,在无助与焦虑的重叠下,我曾进入过那样一个迷途。 ——题记 ...
    Fashion丹阅读 1,28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