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8年古田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
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原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烝嘗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
《福建通志.学校篇》记载:“闽古代第一书院,设在莆田澄书堂,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66-799年)。次之,古田杉洋的蓝田书院,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千年前兴教办学,可见杉洋古贤者之远见卓识。
最早记载蓝田书院的地方文献是杉洋《余氏总谱志·余氏重建蓝田书院记》。该文写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五月,为“左承仪郎知福州古田县丞主管学事郭能撰”,“左迪功郎新差汀州司户参军余偁书”。其篇首记述“昔员外公余仁椿相地宜创学馆,背乾向巽,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现存一块《历代重建重修蓝田书院芳名》碑,其中间竖行也醒目镌刻着“唐(指后唐,笔者注)员外郎永贞县令余仁椿捐资鼎建”,可见蓝田书院始建于五代后唐(936—940),而具体年份不详。
▍内容来源:余氏总谱志福建通志等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