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简书原因,不能插入图片)这期的图语写作之图示是《我们仨》的封面。
口罩期间居家,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当在那天下午合上《我们仨》的最后一页,窗外已是灯火辉煌,我心平静舒坦,似乎又丰盈许多。
喜欢杨绛先生素净的文字,她在书中回忆往事,娓娓道来:“有一晚, 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杨先生记述了钱先生生病,阿圆生病,她奔波在老伴和爱女之间,最后媛媛先走了,钱先生也走了,“我们仨”走散了。
最后一部分是完全真实的回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了她和钟书婚后的工作,爱女阿圆出生;婚后到英国留学,后又回国,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把平淡的生活当作是“探险”,在“探险”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没有主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交流什么,让人羡慕的夫妻。
爱女阿圆的出生,给家里带来许多快乐,阿圆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生活很乐观,喜欢“格物致知”地观察事物,是父母的小棉袄,重病期间,都不忘叮嘱妈妈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卡片。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声笑语,有趣味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句平实的话语,却真真地感受到了那份沉重的.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现在的人们都太忙碌了,不断地追求想要的,却忽视了平平淡淡的美好日常。我们有理想,有追求,不停地奔波忙碌,抱怨生中工作中的不如意,却没有时间认认认真地体会身边人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这本回忆录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它以璞玉般的质朴,将三个灵魂相濡以沫的生命轨迹镌刻成一页页故事。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碎片,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照见人间最本真的情感模样。
书中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清晨散步时树影婆娑的剪影,公园长椅上共享的午后阳光,书桌前此起彼伏的翻书声……这些被时光浸染的平凡瞬间,在杨先生的笔下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她写钱钟书总爱像孩子般顽皮地藏猫猫,花白胡须上沾着饭粒的模样;写女儿钱瑗伏案备课时认真专注的神情,笔尖与纸张摩擦出的沙沙轻响。正是这些细若微尘的记忆碎片,构筑起遮风挡雨的精神家园。原来真正的幸福从不在远方漂泊,它就藏在共读一本书时的会心一笑里,落在相互添衣问暖的絮语中。
面对命运无情的捉弄,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展现出超越苦难的力量。当时代飓风席卷而来,他们选择留在故土而非远渡重洋;当至亲相继离去,瘦弱的肩膀依然扛得起思念的重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喟叹里既有对生命脆弱的认知,更蕴含着东方智慧特有的通透豁达。特别震撼于杨先生晚年独居时的从容——她将往昔的欢愉酿成抵御孤独的醇酒,让回忆成为穿越黑暗隧道的灯火。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恰似寒梅傲雪,在凄清中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美。
掩卷沉思,恍然惊觉现代人正陷入某种集体焦虑:我们追逐着物质的丰厚,却在匆忙赶路时遗失了身边的风景;我们渴望惊天动地的爱情神话,却忘了细水长流才是感情最美的姿态。书中一家三口围坐读书的画面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富有不在银行账户的数字跳动,而在心灵相通时迸发的思想火花;恒久的幸福无关外界评判标准,而是能否在琐碎日常中保持感知美好的能力。自然流淌的爱意,纵使光阴流转,依然能温暖每个平凡的日子。
夜幕低垂,台灯投下暖黄的光晕。忽然懂得所谓经典,之所以不朽,并非因其承载着宏大叙事,而在于它永远指向人类共通的情感本质。《我们仨》恰似一面澄明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温情港湾的永恒向往。
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且慢不急,珍惜眼前人,经营好自己的“我们仨”——无论是血缘相连的家人,还是萍水相逢却心意相通的朋友。毕竟,能让日常时光值得回忆的,永远是那些闪着泪光的笑容和紧握着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