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了《优秀的绵羊》,为了让这本书在我的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象,今天早上醒来,决定写点儿什么,可能不会太专业,也可能不会迎合大众读后所想,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感受。
初读这本书,我就找到了满屏(电子书)的共鸣,因为书的第一章讲的是,在美国常春藤大学,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选择了金融、咨询、等工作,并且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选择这些职业,但他们并不是出于喜欢,出于热爱,而是身边同样优秀的人选择了这些职业,所以为了体现自己同样优秀所以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他们大多数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兴趣而选择职业。
书上的这点,一下让我联系到了我的大学。现在处在大三下,前些天大四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做经验分享,就如“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成功的理由却惊人的相似”,前来做讲座,无论是本专业学长,还是其他专业的学长。似乎成功的人只有那么三类:考研成功的;考公务员成功的;进银行成功的。而大多数人谈选择这些方向的理由,很少涉及到兴趣,大部分是父母所托,身边亲戚朋友的影响。说实话,作为一个从小在在农村生长学习,身边又没有在体制内工作的家长亲戚,从小就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这些工作,见识也就相当有限,所以从小就没有进这些部门的念头。考研想过,在我进大学的伊始,目标非常明确,要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但是读了一年半,因为一次乘火车回家,同位置的一次交谈,让我重新考虑,感觉自己不适合考研,并且于客观条件来说,如果我不能足够优秀到领取各种奖学金,对于老妈说又是一大笔支出。于主观条件来说,我自身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这是一个需要实践不过多理论的学科,还有我自己不太适合做一个研究型的人,因为平常天天强调“不求甚解”,而更喜欢与人打交道。所以大二上,我就决定了不考研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没有亲戚朋友给我切身的经验,我就需要自己去经历,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我只有做了,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所以在人家还没决定考研的时候,我已经决绝的放弃了考研。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我学习不错,平常也刻苦,用更夸张的话讲就是“我看你就长着一张学霸脸,肯定能考上研究生”,但我每次都否认了,一般会接着往下问,你要考公务员吗,你会进银行吗,我每次都摇摇头,讲实话,我进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我们高中班主任就有些不解,他问我的时候我就讲“我不想和钱权打交道”,他当时就说我傻,以后生活,怎么可能离开这两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我只是说我不会选择会计和金融这些专业,所以大一时原本有一次调专业的机会,我自己主动放弃了,就是因为不感兴趣,直到现在还不感兴趣。但是我喜欢钱,更希望能自我理财。所以三大主流方向我都放弃的时候,问的人都很惊讶,他们会讲你会“献身”旅游行业啊,讲真的,我也不知道。我已理科生的身份选择了文科类学科,在大三下这样一个快要毕业之际,我没有我的理科同学过硬的操作技术能力,也更比不过专科同学的实践能力,但我只知道我喜欢交际,也比较善于交际,以前高中时候,曾经讲过希望靠我的一张嘴吃遍天下,虽然那时候啥也不懂,到现在想想我似乎真到了那个境地,不过还好我乐观,也从小能吃的下苦,所以每当别人问我究竟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说先要有人用我吧,找不到好的,还找不到差的啊。
以前觉得自己和主流不搭,读过书之后才知道,并没有什么搭不搭的限制,做自己就最好。
还有书的最后也让我印象很深刻,讲教学资源的不公平,进常春藤名校的学生一般处在社会百分之二十的富人,他们是钱权的集中地。这让我想起了新闻联播里,最近发出的大学录取问题,既江苏之后,相继有黑龙江省等六个省份明确提出来不会降低对本省生源的录取率,一下子稳定了因为以“先富带后富”东部院校要扩大对西部学生的招生,从而引起本地区学生及家长的不满,在微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
其实作为曾经的中东部考生,对于这一政策,我没多大感触,可能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但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却存在于我自己所在的省份,围绕在祖国政治中心的周边,但高考分数划线比周边省份高处不是一丁半点,同样相对水平(试卷不同,分数无法比较,只能说相对水平)的成绩,别人可以走一流院校,你只能捡一个二流读读。虽说高考是最公平公正的考试,但只能说在一定前提范围下,一群面对同样教育资源条件下的平等。
不过幸运的是,和美国比,虽然教育有些不公,只是涉及到地区,涉及到教育资源,但还是同样给了像我这样的农村学生一个跻身其中的机会,不像是美国划分私立,公立,申请大学需要校友推荐,需要等等被家庭背景影响的简历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