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八字诀:虚心涵泳,切已体察。
——朱熹
为什么我们看过那么多书,明白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回想一下,可能很多人会有同感:看的书不算少,懂得的道理也有一箩筐,为什么合上书后就忘?为什么用时想不起?为什么在行动上没有丝毫体现?为什么对行为没有丁点促进?对于这个问题,困扰自己很久。
后来在看《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写给九弟曾国荃中提到: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将有所成就;读书需抱定一家,分类别分体系的读书,对一类书泛读,再将有价值的重点精读,通过系统输入的方式,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对此法,自己也想在2020年分别从“时间管理”、“沟通力量”、“心理灵修”、“历史哲学”、“礼仪”、“有效管理”方面去依次践行。
同频才能共振。一次偶然机会,朋友又向我推荐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当我读完此书后,心里更多了些翻江倒海的感觉。原来,每读一本书,若能够采用RIA的方法,是可以达到花费几十元的成本,比拼上万元培训费的效果。

读书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境界(从来不读书的人不在此列),一是初级学习者,二是高级学习者,三是学习促进者。
初级学习者只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要么记住,要么归纳。从来没有想过将所积累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自己的收入增长得太慢,赶不上每年的GDP。其实,这个抱怨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能力的增长并没有赶上GDP的增长。所以,这纯属正常现象。
高级学习者能够将知识联系实践,能够在读此书时,能够调出过去相应的知识、过去相应的经验;在阅读中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善于假设。将知识联系实际,这是高级学习者最大的特点。反观自照,自己在阅读时,知识联系实际还有待提升。书中的理论与案例经典,经加工处理后,能够为我所用、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实在不少。以后,每每可以利用“便签法”去实践。
学习促进者是最高的境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虽然被商界和政界人士奉为“圣经”。可有趣的是,柯维自己根本没有职场经验,他要么在校园工作,要么在宣教路上。其实,书中的思路不是出自柯维的原创,有很多是出自心理学、教育学的一些研究结果。但只有史蒂芬柯维帮助学习者将大而化之的常识落实到自己自上。换句话说:他帮助学习者将人类的常识转化为了自己的能力。
无外乎教育界信奉一句话:最好的学就是教。
马云也曾在2004年的阿里巴巴年会上说过:夫妻之间不应该是磨合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培训的关系。

而要达到这最高的境界,除了天赋和努力,还需要方法。《这样读书就够了》,就是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方法和工具——RIA。
R——Reading阅读拆书。选取原书的内容。在选择书籍上,个人认为首选致用类书籍、对于人文类、叙事类还是考验功底的。
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通过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去关联自己以往的知识、以往的经历、经验和场景。
A——Appropriation内化应用。在结合了自己以往的旧知、经验、场景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比如时常学会向自己提问,如果这么做了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么做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对于这件事这样做,是否有反面的事件发生过呢?……
通过RIA的方式,逐渐去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人,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在做关键决策时摇摆不定的态度。
比如,让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三个和尚没水喝”,但也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类以的还有很多。我们到底应该信哪一个呢?或者是否是某一种情况是基于某些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信呢?
除了知识本身看似矛盾,在信息满天飞的互联网时代,还有真假混淆,更是考验每个受众火眼金睛的能力。而作为培训师,更需要具备这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商界大会上,当杰克 韦尔奇做完演讲后。观众席上有位年轻的企业家开始质疑:杰克韦尔奇先生,您说的这些我们都懂,没有看出您说的和我们所知道的有多高明。但杰克韦尔奇说的:是的,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这就是差别。
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努力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是需要自律、自制和坚持的。
在“成为学习促进者、构建自己的学习力、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上”努力奋进,聚沙成塔,也许,会遇到另一番风景。
下一次实践,《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拆为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