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有效率感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效率感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除以时间。根据这个公式,可以从以下入手,充分地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在单位时间内增大劳动量,需要注意四点:
1.减少犹豫的时间,明确任务。学生每天有许多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犹豫。
2.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的多了,变成了习惯,利用习惯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3.利用生物钟的规律。一个人确实存在着某一个固定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生理心理规律。通过养成习惯,尽可能达到,保证生物钟的目的尽可能是学生一天的生活有规律,天天如此,生物钟会帮助人提高学习效率。
4.订计划,做总结。计划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分别完成多少数量都很明确。
那么,怎样减少无效劳动?要劳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显而易见的,如被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左右的灰心忧虑嫉妒,骄傲或各种思想包袱。另一类是不明显的,如抄别人的作业已经会做的题反复做。违背学习规律,教材没弄通片,要去抠偏难怪的题也属于无效劳动。
当分子不定时,如何缩小分母呢?我们可以做三件事情:
1.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产生兴趣。有兴趣,做起事来效率就高。
2.用意志约束注意力。有兴趣的事做起来注意力集中,效率高,但没兴趣的事做起来效率也不一定就低。当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责任与压力时,就增强了意志没兴趣的事,注意力也能集中,效率也能提高。
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里,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竞赛中强调学生自己跟自己比,一边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另外,我们也可以经常组织全班竞赛,搞一些小型的竞赛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注意力的主人享受到胜利的欢乐。
培根说过:“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鲁迅也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尤其是当代社会信息量大,有效无效,因人而异,在校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求,最大限度,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