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明天的毕业生们,如何应对就业的卷

恰逢一年一度高校的春招,加上疫情的干扰。每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难上加难。包括海外留学生,1300万毕业生涌向在考研、考公、就业。

对于毕业生来说,考研、和考公是首选。

校招市场上,研究生的简历比本科生更多,他们比本科生更积极。本科可以通过考研,有两到三年就业缓冲期,或为进一步了解学术圈,或为拿到某些行业的就业学历入门。但考博意味需要花费至少5年正式进入进入学术圈,25~30岁左右的人生段选择,对大数毕业生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几年前,当互联网抢滩登陆的浪潮带来的高薪引领整个校招市场时,985/211的白菜价早已月薪破万,考公在毕业生的眼里意味着“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但经历过这三年疫情的反复刺激,互联网大厂996的非人内卷,潮水退却时的裁员。对于初入职场但信息渠道丰富又聪明既现实的00后,革命性将“奋斗”带上了灰色,让“躺平”多了一丝调侃。“稳定”又成了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考公首选。

然而22年考研报名457万,同比增加85万,但录取率只有24%,比去年更低;考公只增不减,因为还有35岁大龄毕业生参加到这个“上岸”游戏。

最终,大多数人还是回到就业这个主赛道,而这里,卷才是开始。今年的开局真难,据统计16岁到24岁失业率15.4%。这意味着你亲戚邻居家就有一位毕业生在家等就业。结合这些情况,给大多数主赛道毕业生、临毕业生、新毕业生一些建议。

一、 减短职业探索期

就业的卷,面试之前开始,建议有目的的实习,如果没有,至少通过学长前辈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不要在面试中问出小白问题。

面对所谓的一群毕业生白纸,大多数公司很难做精准的能力甄别,更倾向选择对行业对公司有一定了解,有明确职业选择倾向的高意向度毕业生。在应届生毕业生一年保留率普遍低于60%的情况下,这会有效降低双方的试错成本。比如应聘零售行业,如果有无印良品、肯德基相关门店1~3个月实习经验,在了解行业底色和节奏后,还愿意继续投入到这个行业,会有很多加分。

就业的卷,从进入公司第一天开始,这个时候,不要迷信轮岗,

轮岗等于快速通过岗位实践来了解不同岗位序列的框架体系,多数大型企业尤其是外资对管培生都有轮岗计划。

很多学生对轮岗很期待,希望能体验不同岗位角色,选一个更合适自己兴趣的岗位。或者就是现岗位碰到了迷惘,执行性的事情做多了,觉得没意思就期待下一个岗位。但下一个岗位又何尝不是从执行开始?但轮岗B面可能会成为可有可无的替代品,部门也不倾向于给核心工作,也可能没建立自己的人际链接,也可能拿不到阶段的关键成果。

如果这个时候刚好碰到行业调整,组织合并架构调整,公司优化。刚好这几年,这种“刚好”特别多。

二、 行业、公司、岗位类型的选择排序。

如果你已经有了基于信息和事实判断而不是想当然的职业规划,也进入了行业内的不错公司,好好发育不要浪。

但对于仍然在考虑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同学。建议优先选择行业,选择大于努力,先拿到行业的门票躬身入局,解决基本面问题,公司和岗位可以置换。

如果行业已经进来了,大公司边缘岗位或者小公司核心岗位该怎么挑。这里面没绝对建议,如果一定要有,吃到碗里的才叫肉,能花出去的才叫钱。

但做职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可行的职业规划。职场中的3年、5年、7年、10年差不多都对应不同的履历要求,每个阶段你不光要比自己更优秀,也在跟这个时代所有同仁们在赛跑。

三、 持续学习,应对变化

很多应届生毕业之后,经过应试填鸭式学习,对于学习甚至是有抵触,但矛盾是,进入职场后,另一个阶段的学习才开始。职场学习和学校学习本质不一样,学校学习是知识框架的习得和认知,行为改变少,但职场学习是即学即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刻意学习练习,发生行为模式上的变化,结果优化。目的不同,学什么完全不一样。

学什么:第一个肯定快速成为行业通识和专才: 学这个行业的知识框架、常识和干货,尽可能快速把自己变成行业专业人员。如果学的同时,能整理归纳深入浅出的表达和教出去,这才算学得好。第二肯定是对软性能力的打磨:无论哪个岗位要到:理解力、表达力、影响力、领导力……。不要等到碰到组织一场大会时,发现像饺子在茶壶一样倒不出来,或者给一个带团队的机会,不知道如何去发挥协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