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杨阿毛班上考察儿歌的背诵情况,背得比较好的孩子里,找了好几遍,没有杨阿毛。我很失落。虽然一直坚持不用分数和名次来定义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这个凝聚了我和她爸爸全部心血的小人儿真的冰雪聪明,比我们自己取得任何成绩都要来得高兴。
我知道,更深层次的失落,是来自于我对自己的失望。
这个儿歌,老师已经布置了很久,并详细说明父母要帮助孩子复习。我抽查过几首,杨阿毛都能全文背下来,便以为她可以,后来就粗心地没有再过问。本来,杨阿毛完全有能力做得很好,失职的,是作为妈妈的我。我自己做事松散拖沓,在教育和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也特别随意。
杨阿毛渐渐长大,她身上有我的谦让和宽容,同时透着放松过度的不自律,玩具从来不收,书本随手扔,困了才睡,吃饭极慢,常年盘踞他们那个小组倒数一二名,有次吃了倒数第三,回来高兴地说“啊成功啦,我吃了倒数第三!”
所以你看,那些背儿歌背得好的孩子里,他们的爸爸或者妈妈,之中必定有一个是用心陪伴孩子复习的。与其说眼下所得是孩子的成绩,其实更是父母的努力。
晚上下班回家,我坐到杨阿毛身边,请她给妈妈背一遍那些小诗。她表示很荣幸,站起身来,十八首儿歌,一口气(背完她说饿了)。其中有两首的后半部分需要提示,还有那句“提着篮子看外婆”的“提”,她也坚持说是“拎”,我觉得两个字在意义表达上没有太大区别,就随孩子自己愿意了。
中午看到老师在群里说,“儿歌测评,全优通过”——一定是爸爸妈妈们接收到压力信号,全都回去复习了。可见,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够努力的父母呀。
前几天看一篇很励志的报道。一个名叫王岸佛的老太太,父母早亡,被一户读书人家抱养,婚后生下十三个子女,随后不久丈夫又不幸离世,独自一人在异乡抚育子女长大。十三个孩子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之下,每个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其中最著名的是排行十一的李昌珏,美国最知名的华裔鉴定专家。老太太自己在六十二岁时,苦练英文,通过考试获得美国的永久居住权。她在用行动塑造着自己的孩子。
所以,孩子当然是父母的作品。王岸佛老太太或许天生聪慧,这种生物学的聪明以基因编码的形式传承给了子女,同时她克己勤奋,这种精神和行为模式又在日常点滴中影响着子女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成就了敏于常人的思维与过人的智慧。细想,人的塑造不就是这样完成的吗?
不只是孩子是成年父母的作品,生活中能够以具象形式呈现出来的事物,几乎每一件,都是我们品性的物化。
豆瓣评分9.6的一部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的又一部作品。51岁的他为了这部片子,瘦了胖胖了瘦,真正的业界良心。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因为这样的“轴”劲,成功地向印度现存的社会问题发出了诘问和挑战,这样的影响力来自于他的专业和勤奋,他的每一寸用心都照射在作品中。观众接受到了这种向艺术致敬的真诚,以及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信号。
而这一切发生,当然很难。因为很难,更显珍贵。作品生成从来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不要敷衍养育,孩子映照着父母本来的样子以及所支付的耐心和努力。我们希望从子女身上看到喜人的景象,首先要令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投射源。
这不是吓人的鸡汤,是真的。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甚至偏好的食物口味和伴侣标准,都有可能于无声中深刻影响着孩子。我经常感叹,宗大青真是没什么缺点啊,勇于认错,又长于反省。杨阿毛有天吃晚饭,也浅浅叹一口气,“我这个人,除了有两个缺点,吃饭慢以及爱看电视,其他也真没什么可说的了”。
从前觉得,养育就父母教。后来发现养孩子其实是一个相向塑造的过程,我们在养他们,他们也在重塑着我们,至少我,从未曾像如今这样努力过。我怕杨阿毛对我失望,怕有一天赶不上她的脚步,怕我的教育毫无根据和说服力。作品最能让人现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