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没有选项”,而是“选项太多”。
到底哪一个方法最有用?
关于阅读写笔记的方法有很多,如何最大限度的消化一本书,有思维导图,有结构图,有彩虹笔记…这些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我们能够记住一本书,选择方法就是在选择工具,而一个工具到底好不好,与使用的人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就像是同一篇文章,a看了之后生活照旧,而b看完也许会有高质量输出,改变生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一直纠结在选择上,那么任何工具都是无效的。
纠结于工具的选择,想要找到最好的那个方法,而失去了既定的目标,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么?想要确定哪个方法有效,最本质的选择就是自己亲身体验。拿着这些方法去使用,如果用起来不顺手,再换一个就是了。
其实所有这些阻碍我们行动的路障:怕自己做不出好作品,怕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想要找到最正确的方法,想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解决方法只有一个:行动起来,在行动中纠正完善。
把写作当做刚需。
刚需就是硬性需求,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让它自然发生。当把写作当做生活刚需时,写作的素材也会映入眼帘,好比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看到不一样的景色。
注重饮食的人,他会想尽办法想到好吃的饭店,甚至自己绞尽脑汁,重复练习多次亲手学会做那道最好吃的菜(吃货必备素质)。同样的,把写作当做刚需的人,也会处处思考素材,搜寻素材,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写手必备素养)。
作家不能凭借灵感才写作,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是可以刻意训练的,训练到自己没有灵感时也能写出及格的文章。所以我们极有可能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把写作培养为与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起步方法就是动笔写。
事物发展路径:波动型上升。
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科学工具帮助判断、选择事物。不知道波动型上升规律的人很可能在遇到自己处在低谷期时得出知识无用论的结果。而掌握了波动型上升规律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阶段,从而有更多的耐心接受自己一时的情绪低落,通过学习渡过这个阶段,进而掌握更多的科学学习工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我想这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继续选择学习的原因吧,因为知识就是力量,在他们那里得到彻底的践行。
写作是可以与成长并联的事情。
对于同一个概念的反复打磨,对于同一件事件的不停思考,都会体现在你写作的过程中。这就相当于你把每一次的成长都用文字固定了下来。
又一个践行写作的理由。写作可以帮助记录对一个概念的思考过程,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以前的思考方法及路径,所以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方法之一。
我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投入自己的时间?
时间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做事情时,如果在选择上花费时间很长,相应地在做事上能用的时间就会缩短。我们应该在选择上花费时间,可是一旦决定了正确的方向那就必须马上行动。
一件事情如果确定了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直接去做。一点弯路也不走,直接达到目标的人实在太少。谁没有一个“不堪回首”的过往呢?
有用的定义:能够改变生活的文章就是有用的。
一篇文章读完后拍手叫好,连连称赞,之后生活一如既往,它对阅读的人来说都是无用的。如果一篇文章逻辑不是很强,但是读完后能够促进阅读者去行动,进而改变生活那就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