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我的娅姐从小讨人喜欢。
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两条乌黑小辫,顶两个绸缎蝴蝶结,辫尾两个蝴蝶结,跑起辫子飞,蝴蝶结也飞。
家里有一本老相册,夹有一张娅姐孩提时抱大南瓜的黑白照片,几寸大,算当初相册里“巨无霸”。我是小男孩的时候,稀罕小人书般百翻不厌。每每看见这张写真,羡慕地做梦就想生两根小辫,扎两双蝴蝶结,抱个大南瓜笑得灿烂,也立照入册。
这张照片是当年北京记者所拍。
上世纪59年~61年,全国天灾闹饥荒严重。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全十岁以下,生在巫溪,长在巫溪。巫溪县居然苞谷红苕土豆连续丰收,不仅满足民众没挨饿,还年年一船船通过大宁河运出,支援灾区。
那阵,大宁河是巫溪通外的唯一途径,公路发达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史诗。
巫溪处于大巴山东段南麓渝陕鄂三省交界处,面积4030平方公里,当年人口不足20万。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最高海拔2796.8米,最低139.4米,典型的偏远农业县。
父亲时仼县委书记。
娅姐那年四五岁,常穿一件白色小紫花连衣裙,乖巧特别受看。
北京授旗表彰巫溪后,记者专程前来采访,在昔日县委大院内采访父亲,现场展示有一些硕大异型农产品。
我们一帮孩子近在咫尺看稀奇。
记者眼光独到,一下发现娅姐,选她怀抱近二十斤重一个大南瓜,不断按相机。娅姐费劲地斜抱南瓜,眼睛微瞇,笑得腮显两小酒窝……配合自然而完美。
照片洗出,报刋杂志到处转载,记者从京城给我家也邮来一张。
娅姐在我家孩子中排老二,大我一岁,从小能歌善舞,出得众。
那个时期新中国处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早期,根本没听说什么艺体班、乐器班。娅姐从小没吊过嗓,拉筋压过腿。
上世纪七十年代较长一段时间国家处于特定环境。《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各行各业,尤其中小学宣传队非常活跃。
整台照搬、单场学演、台上普及,台下流行,随时随处能听到天涯海角大人小孩哼唱。初中读到高中,后来上山下乡当知青,我们也轻而易举能冒出几段过过瘾。
娅姐身材匀称,粉妆戴帕,穿上江南农村老款蓝布碎花衣、系低腰半围裙,初次代表学校在县剧场唱《沙家浜•智斗》专场。
出台一亮相——嘿!形象好似海报上正宗阿庆嫂浓缩版。一出声——嘿嘿!字正腔圆,音色靓丽,高低自如,京胡二胡响板伴衬,京味浓郁。
掌声雷动,喝彩热烈。
娅姐首演十三四岁,在当地一下走红。
她的才艺全靠学校音乐老师和懂行老师指教,自己摸索,应该说这方面有些天赋,加上刻苦练习,水涨自然船高。
演阿庆嫂时,我父母已调原万县(今重庆万州区部分)任职,正蒙冤挨批挨斗。
奇葩的是娅姐演阿庆嫂颇受欢迎,人气挺旺,大街小巷都有人笑着给她打招呼。
当时我发育慢,矮瘦不长个,调皮出名。令我气愤地是很多人公开背地开始叫我“刁小三”。就怪娅姐演《智斗》,有些人知道我是“阿庆嫂”的亲弟弟,加上父母背景,故意而为。
这场戏是地下党员阿庆嫂与汉奸参谋长刁德一斗智斗勇。开场前缀刁德一侄儿刁小三:一个尖嘴猴腮,又矮又瘦,歪戴帽子斜军衣的杂碎——光天化日捞衣扎袖耍流氓穷追一位姑娘。
我虽调皮,从小却有正义感。刁小三上台,下流胚子,情不自禁随观众一起怒喊过“打死他”!与一帮同学少年手指狗东西呸呸呸吐过不少口水。
当然,人们喜欢娅姐,重在她的人品。娅姐从小正直善良,很有爱心。
1974年7月娅姐高中毕业下到本县龙沙公社龙垉大队三队当知青。天天出工,春节也组织本社城乡知青到各大队、甚至应邀去其他公社慰问演出,不返城。
75年的冬季早上特别冷。山风呼啸,寒气逼人。
一天早上,娅姐出门抱柴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背着七八岁的小男孩从身边路过。样子相像,背着书包,一看就是上学读书的姐弟。
小男孩双脚肿烂流脓,裸露在外,飘出股股恶心臭味。
娅姐起侧隐之心,问小姑娘天这么冷,大人为什么不给小弟弟穿鞋?臭也该包脚呀,免得冻伤更严重。
姐弟俩姓胡,本大队一队一对孤儿。弟弟脚长冻疮,肿烂已走不得路,姐姐只好每天背他上学。
小姐姐边说原委,弟弟边替她揩泪。
看着这种情景,娅姐跟着抹泪。
她把姐弟俩叫进屋,给两人倒开水、吃饼干,烧水给小男孩烫脚,小心翼翼清洗患处,从自备药箱找出三磺软膏抹上,用沙布裹好。
第二天奇迹出现了。
弟弟一手杵棍,一手挽姐姐,来门口致谢。
娅姐没想到效果这么好,高兴地说:
“那继续医——”
按头天程序洗脚上药。娅姐中午还专门去乡场药店多买了几支软膏和足够的纱布。第三天结疤,一周左右,小男孩不仅丟了棍,伤囗还长出嫩肉……
“知青姐姐,谢谢你的大恩大德!”
那个清晨,旭日破雾早早升起。门外传来朗朗童声。
娅姐开门,姐弟俩朝她恭恭敬敬鞠躬。弟弟脚疾基本痊愈。姐弟俩蹦蹦跳跳奔向学校,望着两孩背影,娅姐热泪盈眶。
那是开心啊!
这件事轰动整个龙沙公社。公社医生还专门前来找娅姐讨“神药方子”。
三年多知青生活,娅姐年年评为先进,入党被推荐就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广州短暂工作,调入上海任江南造船厂电器工程师。
她参加过卫星测量远望一号、二号等多艘船支新建、改造设计。
工作之忘我,以至于一天下班后在船上开会解决问题,忘记去托儿所接两岁多的儿子,深夜才在一位老师家寻回。
娅姐是一粒种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上大学她是班长,到江南造船厂是优秀电器工程师。干技术工作11年,成绩突出。服从组织安排,后来改行到机关从政搞人事工作。
人事工作,现在叫人力资源工作,极为重要。要求高、政策性强、费心伤神,容不得半点差错及私心,还默默无闻,极少人评为先进。
娅姐扎进去,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一心为公,敢于创新,成绩突出……赢得上下公认一致好评不说,还获得诸多殊荣。
不容易啊……
她特别感谢组织培养,领导信任,同事相帮,群众支持。
1999年10月18日,祖国的长江口上海南港南岸一望无际的滩涂上,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国船舶工业跨世纪重大工程——上海外高桥造船基建打下第一根桩。
娅姐同350多名江南造船厂同事首批调入一线创业。所有人员处一个平台上,没有职务,娅姐负责人力资源。
之前,娅姐已是副科级干部。
伟大的事业除了路子正确、领导坚强,成果取决于人才队伍及其建设。现代化船厂亦不例外。
查资料、跑招聘、搞培训,建各种人才数据库……那几年,娅姐小孩丟给丈夫、公婆照料,长期吃住在工地现场上,经常通宵加班加点,频繁出差,累得身体不得不经常输液。输完液又跑回办公室,夜以继日加班加点。
外高桥船厂造船高峰时期,进出人员达15000左右,现今12000多名员工。除高层管理人员外,大部分经过娅姐及其团队筛选、录入、培训、追踪、考评、奖罚等常态化管理,以及各种福利跟进服务。
“三年基本建成出船、四年收尾竣工”,外高桥大型基地建设的中国速度,被世界称为中国船舶工业全面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2001年11月8日第一艘新船开工,2003年10月18日基地竣工,交船3艘计50万载重吨,创造出中国造船企业建设史奇迹。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一年一个台阶,在国内率先突破200万、500万……700万造船载重吨。
目前已突破800万载重吨,跻身世界三强。完工交付、经营承接和手持订单等三大造船指标全球领先。
这里面饱含着娅姐他们一代创业者付出的辛勤汗水。
奋斗过程中,娅姐表现突出,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走上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部长、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等领导岗位。
2006年3月20日,娅姐荣幸地担任“教母”,为外高桥所造希腊AV0RE17.5万吨散货船交付命名,砍缆庆生,鸣响第一声汽笛。
“教母”起源于中世纪,称谓来源于基督教。新生儿出生接受洗礼并命名,父母会邀请与家庭关系深厚的亲友或德高望众的名门及社会人士主持仪式,男性主持成为孩子教父,美丽的女神则当仁不让成为教母。
欧美人认为刚刚建好的新船下水,就像刚刚面世的新生儿,必须受洗、命名,要举行隆重仪式。因为希腊神话里男神波塞冬是海洋残暴之源,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则是风平浪静之神,所以传统上只邀请女士。直至现代,每一次新船命名下水仪式都会选一位身份显赫的女士担任“教母”。
“教母”为新船命名、砍缆、鸣笛,就像一位母亲在为自己的孩子祈福一般,“保佑她与所有乘坐它的人”。
娅姐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公民,千里挑人,笃定担任此船“教母”,也是中希涉船主客双方的充分信任,一生的荣幸、荣耀。
随后,又一项宏伟工程——长兴岛船厂开建。长兴一号线由外高桥承建。娅姐作为集团专家参加了验收工作。人力工作保障开路,复制并创新了外高桥现代化造船建设及管理模式,建设步伐再创奇迹。
娅姐是祖国新时代船舶工业两座现代化标志性大船厂建成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创业者、见证人,为此她特别自豪!
每当彩旗招展、鼓锣喧天,一艘艘国产巨轮下水,参加剪彩仪式,娅姐心潮澎湃,也特别激动,为祖国骄傲,为自己船厂自豪,也为自己身为造船人感到无尚光荣!
军乐齐鸣,雄壮威武。
盛典庞大的军乐队有来自本厂不同工段、工种的25名员工。
他们来自甘肃当年贫困小县高台,是娅姐十几年前千里迢迢去大西北招来的复合型人才,现今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市民”主人翁。
娅姐很早就有这个想法:厂里应培养一批既有工艺技能,又有吹奏技能的“两用”人才,一般船舶下水仪式由自己这支军乐队庆典助兴。
这样既可节约大笔开支,平时也可活跃企业文化。即使重要重大仪式也会少花钱请外面乐队加盟。
领导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
为物色这类人才,娅姐四处打听、多方了解,多少个夜晚回家还在计算机边熬夜查询。2006年7月,她终于在网上发现甘肃高台县有一技术学校,一个铜工班又是军乐班。
她马上赶赴实地考察招聘。第二天组织招工说明会。
大上海央企到大西北小县招技校生,当地从没有过,引起轰动。乐队走前,两边师生夹道鼓掌,娅姐受到隆重欢迎。会场坐满教师、家长、同学和许多群众。
招聘会后,娅姐一人一人面试,当场拍板,全班25名学生一个不少,全部录用。
娅姐身负招聘大任,严于律己,从不以此谋财,收受贿赂,经受住了考验及组织考评,也得到员工敬重和爱戴。
娅姐退休后,仍应聘常去公司出谋划策。
一次,她回单位。一辆摩托车追来,突然刹她面前。一位中年工人下车一跛一跛走她面前,握着她手连连说:
“娅总,您好!娅总,您好!”
娅姐一下认出这位专门追来问好的工人,是2005年6月自己到徐州工贸技工学校选招的杨喜旺。
小杨从小腿残疾,焊接技术拔尖,家境困难,迫切要求进公司。按条件要求,他身体不合格。
一个残疾人身残志坚,技能名列前茅,挺不容易。娅姐排除阻力,破例招他进了大上海。
小杨安排在内场做焊工,没安排在挣钱相对多些的搭载部外场工作。当时,娅姐存有一点私心,怕楼架高空作业他上上下下不安全,万一出事,也会追究自己责任。
一年后,小杨技术更加炉火纯青,外场坚决要他。他也不负重望,去后焊接合格率达百分之百。收入也稳定,现在已成外场月薪万元以上骨干工匠。
巾帼不让须眉。
2003年娅姐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05年菲律宾国立大学工商管理哲学博土毕业。
2007现代造船模式应用研究。她担任复合技能研究主要完成人,研究成果填补国家空白。
2007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编号2007GFJBJ一2112一8)
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一等奖(编号2007一CI一002一15一08)
2008年考取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2009评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
2011年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
我的娅姐真得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