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选述③

“我相信爱好文学的人会同意我这句话:优秀文体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阅读优美的文字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感。”


今天会谈一谈与文字工作者或是爱好者相关的话题——《关于文体》

这里的文体不是指的写作领域的不同,如小说、散文、诗等此类;而是指的写作风格。

依照我个人短短几年的写作经验,要拥有自己的文风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模仿就比较容易了,于是我的写作风格便容易受他人影响,也没个定数,要他人看的话,定会给一个“故作老气秋横体”的名号。

这就类似王小波先生说的,

“前辈作家中,有一部分用方言来写作,或者在行文中带出方言的影响来,我就叫它方言体。”

“当时的作者以为这样写更乡土些,更乡土就更贴近工农兵,更贴近工农兵也就更革命些——所以说,方言体也就是革命体。”

我或许跟那些当时的作者也学了些秉性,我也模仿过“革命体”,不过也是前不久才知道我模仿的文体有这些渊源,但最后也没成个什么样,因为我完全没有置身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无非是想沾沾一些大作家的光芒罢了。

现在想想还挺俗气。


出自“wallhaven”

王小波先生认为当时流行的文体都受了时尚的左右,其实也不限于那时候,在现在也一样,而且不限于作家或者文字工作者。

我们这个年代,互联网使我们表达思想少了很多限制,流行与时尚不仅传播得快,变化得也快,这是整个网络环境的“文风”。

一方面是从文字风格变化来讲,如有细心的读者便能够发现,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交流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要说具体差别在哪里,大概是从新鲜到习以为常的变化。我认为最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现象是风行一时的“葬爱文化”,那时候网络上的文字流行从简到繁,然后从繁再到繁,直到繁得自己都看不懂为止,这样就显得特立独行了,不然隔着屏幕在空间里互踩的时候连头都抬不起来。

与此同时,“伤感文学”伴随着“葬爱文化”盎然生长,浮夸的字形和矫揉造作的情感内容使年少时或者年长后的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脸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也有幸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

另一方面是从文字含义的变化和新词的产生来讲的。这样的变化就太多了,如果不常常去各大社交平台上学习学习,你会发现字都能认,就是不解其意,这种感觉就像是下午睡得太多,迷迷糊糊醒了以后淌着口水问室友去不去吃早饭。

但是这种变化的及时性往往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所以不同年龄段的人经常出现交流上的断层,不过用平常心去对待时,会发现这些断层间的交流有“打痴”般的可爱,那么当长辈们搞不懂你的潮流热梗开始焦头烂额要抄鸡毛掸子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可爱了。

之所以用较多的篇幅讲一讲网络文字,咋一看似乎与真正的文学文风没有特别大的关联,可是我们要知道不管是文学还是其他什么有关于文字的东西都需要贴近现实生活,往后的“文体”应该在当前优秀的社会文化当中汲取精华,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文学也是如此。

“文体对于作者,就如性对寻常人一样重要。”

补充一种特殊的体验,当我模仿某一个作者的文体时,就能稍微感触到作者的心境。

不断如此后,由衷感叹,好风凭来自然香。


出自“wallhav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