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简书等平台让写作变得越来越普及化。据统计,2017年简书社区平台创作者已达100多万,几乎每两秒钟就有一篇新的文章在简书产生。
一个写作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初衷是美好的,呈现出来的文章却是另一番景象。文章里没有价值上的输出和思想上的启迪,无描写,无抒情,如记流水账一般,读者为何要浪费时间来看这样的文章呢?
好的文章,它的文字是有灵性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因而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之流连忘返,沉思它好在哪里?
如何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优秀的写作能力固然离不开天赋,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史蒂夫·平克认为好作者需要培养“耳感”,即掌握一份由海量字词、成语、构造、比喻和修辞技巧构成的清单,以及对它们之间如何配合、如何冲突的悟性。
平克认为:先成为好读者是成为好作者的起点。他在《风格感觉》一书中写道,“在阅读中发现、欣赏,并对好作品进行逆向工程,破解它们好在何处。”这是提升自己写作技巧的起点。
他在书中引用了三篇英文好文进行破解赏析,为我们展示了好作者的一些共同做法:
1、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象,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
2、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
3、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
4、使用排比句
5、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
6、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
7、规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除此以外,他指出好作者还拥有一种共同的态度:不隐藏那些推动他们来讲述其主题的激情和兴趣。而这一点也是形成自己写作风格的关键因素。
文中列举的三篇英文好文呈现的写作方法虽好,但语言是英文,我无法一一体会到个中精妙,但是我们有很多中文经典的文章却能让我为之驻足与沉思,它们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处处透着优雅。
比如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用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地展示出来,使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文中叠字的运用也很奇妙,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使全文的语言具有节奏美,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
《匆匆》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对人生的严肃思考。作者用直白素朴的语言感染着读者,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用史蒂芬·平克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写作风格——通过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关注——一种独属于个人的Style。
好文章总是能点燃我们阅读的愉悦,引起我们的共鸣。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呢?鲁迅先生认为一要多看,二要多练。
多看好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读多了,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那些优美的词语就会镌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多练。学习大师杰作的遣词造句、修辞技巧,然后消化总结,用于自己的写作。
多看,多练,你也可以写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