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虽然对我来说这个日子和平时没有太大却别,但窗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总是提醒着我今天与众不同。
对于鞭炮,我是有点反感的,又烦躁又污染空气,万一不小心还容易伤人,也许它发明的时候的确作用巨大,但现在这个时代除了象征意义外还有什么用呢。
这让我想到鞭炮和类似事情对于节日的意义。
之前写过一篇《春节仪式》,把包括春节在内的各种节日都当成一年中特定日期的特定仪式,我们需要在漫长的时间中标记出阶段性的节点,并用仪式化的方式来加深自己的印象,就像年轮刻在树干中的致密感一样,节日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标记性事件,我们需要给他们一种象征。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而它的象征性事件也是最多的,比如鞭炮、团聚、饺子、春联、新衣等等。
今天还挺同事们聊起各自春节都买了什么新衣服,但有些让人失望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在春节购置什么新衣服。这让我有些感慨,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时的新衣服是我们小孩子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期盼, 因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很少会买衣服穿的,父母们也会在这一天为我们挑选一件精致的衣服,穿的漂漂亮亮的过年去。
而现在不同了,我们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还有像双十一的那种打折促销季,过年已经不是一个买衣服的理由了。
和买衣服类似,过去春节所赋予的各种特殊含义也在被逐渐的取代。
交通方便了,团聚变得更容易也更简单;物质丰富了,吃顿饺子也变得再平常不过;除了春联、鞭炮这种纯粹的象征性事件,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普通和寻常,再也不用与每年一次的春节联系起来了。
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这应该事件好事,至少我们能明确的感知到生活的改善,但也造成了另外的影响,节日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可是,即便节日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可毕竟还是有别于普通日子的,至少现在还无法忽视他们的特殊价值,那么,面对着象征时间被取代的越来越可怜的节日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们重新重要起来呢。
就和以前的各种象征性事件一样,可以把现在的节日和一些新的象征性事件相关联,依托节日形成一种新的仪式。
其实,双十一就是一个很好地范例,虽然它的初衷并不那么高大上。
我很倾向于把一些文化性活动植入节日之中。现在的国人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全家守在电视前面看晚会的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
我们的要求越高,针对特定人群的文化定制就越有市场,我想这可能会是未来文化类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而节日正好可以作为拥有特殊象征的定期仪式。比如一些国家的新年倒计时活动、跨年音乐会以及节日派对等等。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要模仿,但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提供专属的文化服务。
我想,中产阶级作为拥有相对稳定物质基础的新兴阶层,可以从中起到推动作用,或许类似的文化活动已经存在,但大范围的铺开和普及需要更多的中层民众的参与,而中产群体们也需要这种专属文化的认同感,两方面的需求将以某种形式进行对接,并成为未来文化和商业的一种潮流。
今天这个说法是突然想到的,还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过,希望能和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