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提到新闻,大家都会想到70前老一辈家长们的专属时间,而前段时间,小朱配琦组合为湖北带货,卖出总价值4014万元的湖北商品。“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推荐什么都买走”;“吃藕不容易变心,因为奇变偶不变”整场的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段子不断让朱广权这位央视新闻栏目主持人火了一把。这次朱广权让大家认识到即使是新闻主播,他们身上也发生很大改变。这种改变让新闻主播更为生动也更接地气,快速地拉近了80、90甚至00后对新闻的印象,收获了一批批年轻粉丝团体。改变发生源于以“人”为本。
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这本书,就从“品牌与人的关系”破题,告诉我们如何以“人”为本地将消费者转为共建者,实现品牌与人的双向共生。它就是中国体验行业先行者,也是体验思维提出者黄峰Jason老师带来的《体验思维——让品牌触动人心》。
不论你是品牌决策者或管理者亦或是产品人、设计师、营销人、开发者、工程师...这本书都会让你从更整体的视角审视创新。即使以上人士你都不是,那这本书也会让你通过了解体验经济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因为“我们早已身在体验经济中”。
书中提到“人、价值、可持续是商业创新的三大关键维度”并根据三大维度展开分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再到现在的体验经济,这三大维度的变化。比如人,从最初的消费者变成了共建者,价值因为人变成共建者,从而关键点从产品交易转向了品牌服务,也因为“人”的角色转变,品牌与人的关系由供需关系转变成共生系统。
对此,我的理解是商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因为人的需求变化,带来了品牌提供价值的方向变化,从而进一步改进了人在商业创新的角色变化,从而达成品牌与人新关系新系统地产生。这就好比一对互有好感的情侣步入婚姻。在情侣状态时,女生需要地是浪漫甜蜜的爱情,所以男生提供地价值是“逢节必过”、“包治百病”这一类需求;而当两人步入婚姻后,女生的关注点转向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需求变了,男生如果没有改变价值提供,可能两者就容易渐行渐远。而男生如果此时觉察到了价值地变化,修改价值提供策略,帮女生分担家务,两者就更亲近,由情侣身份转变为夫妻。如果在婚姻生活中,两者中有一个或两个对价值变化能有所察觉,然后调整价值策略做到“以人为本投其所好”,就会达成双向共同成长得可持续性。
而所有这一切的起点源自“体验”。
01 | 体验,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途径
“体验,是我们在经历中的感受与发现,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途径。”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即回忆起了在学习思维导图时老师表演的一个情景——婴儿会如何对待一张A4纸。
婴儿会如何对待一张A4纸?
停下来仔细想一想,你是否会发现你毫无答案。
当我们给到婴儿一张A4纸的时候,他会先看这张纸,就像小狗看到你手里的零食那样,你手去哪他眼光就跟到哪。当这样持续10s以内,他会开始伸手同时发出声音(引起你的地关注)“告诉”你他想要这张纸。如果你不给他,他会哭会闹但很快会被其他玩意吸引走。
如果你给他了,那么他会去拿手摸摸这张纸,再揉一揉,体验这张纸的质感是软?是硬?对自己是否有伤害。
这一切结束之后他还会去闻一闻纸是什么味儿呀,“咦,没有味道么”,然后往嘴里塞上一塞,尝尝纸的味道如何。“好像没啥味,也不好嚼,有点咸,不好吃”接着他就会吐出来。
最后他会将纸或挥或摔或打,去听听纸会发出什么声音,会产生什么样的节奏。然后直到玩明白为止他都会对这张纸满是兴趣。
其实婴儿对纸的认知就是来自于五感(色、声、香、味、触)体验,而随着他不断成长,不断增加新的对A4纸的体验,也会持续间接地获得认知的改变。
体验,我们与生俱来;体验,让我们持续成长与改变。
那是否每一次体验都会被我们深深牢记呢?回忆一下你昨天午饭吃了哪些菜,你就会发现必须不是每一次体验都会被记住。
我们只会记住2种关键时刻的体验:巅峰时刻、谷底时刻。
巅峰时刻,即超出我们预期的时刻;
谷底时刻,即不如我们预期的时刻。
在任何一次服务或消费的过程,我们都会遇到巅峰时刻和谷底时刻。作者认为“品牌希望顾客对自己印象深刻,未来应当更加深入地理解规划、完善顾客的体验旅程,注重关键时刻,集中资源为顾客创造惊喜的巅峰时刻,同时减少谷底时刻。
我个人认为,谷底时刻是无法完全被消除,但我们可以让巅峰时刻更大化,形成巅峰体验大大于谷底体验,让顾客产生“即使有谷底体验,但还是很值得的感受。”
02 | 体验回报,着眼未来聚沙成塔
“人与品牌的连接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随着感知品牌越来越成为真正的品牌,渠道已经粉尘为触点,而触点正在空气化。”
就我的体验而言,目前身边的伙伴和我自己都越来越少因为看到某个品牌的广告去购买某个产品。更多的是来自身边朋友地“安利”或者是某个靠谱平台/靠谱up地推荐。
拿淘宝带货一哥李佳琦来说,他在后期带货范围越来越广,收益越来越多。我认为与之息息相关有两点,一方面是与他前期持续帮网友口红试色积累的粉丝,另一方面与他这帮粉丝的安利推广帮他品牌不断提升。
所以说,体验回报是体验战略的长期持续回报,是聚沙成塔的结果。
那么“体验战略”是什么样的呢?
“体验战略”分为四阶段,分别是:定位(Positioning)、规划(Planning)、设计(Designing)、实施(Implementing),简称PPDI。
我认为,即使我们并非从事创新工作,也一样可以在工作或生活中与关键人相处时使用。
以与父母相处为例。我们要给父母比较好的相处体验,是正面刚吗?必须不可能。那么我们可以对人【父母】、品牌【孝顺】...、场景【家】/【亲友聚会】...三者定位,了解他们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价值?这些价值在哪些核心场景被父母感知?这一阶段最终将生成“品牌体验定位”。
然后在规划阶段,我们需要规划父母体验愿景与我们期待的与他们关系地发展。
在设计阶段,我们需要去设计父母整体体验和关键时刻的巅峰体验。
最终,我们需要将整体“对父母孝顺”的父母体验打造出完整原型并迭代。
这样的我们个人品牌设计需要我们着眼未来,在我们与关键人的相处中,关系双向共生,长期持续成长,方可获得聚沙成塔的长期持续汇报。同样,它也适用于品牌战略。
03 | 收获并分享美好而有价值的体验
品牌与人的互动关系分为四个阶段:陌生人/熟人/友人/家人。
我是一个米粉,特别喜欢小米家的各类产物。而我与小米的相识体验就是从陌生人到友达以上家人一下子的完整经历。
最开始认识小米,是小米1代还未出来,只有一个概念广告的时候。在市场还充斥着各类山寨安卓手机时,小米的那个概念广告的得有趣就吸引了我,我完全没想动一个手机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而最打动我的还是那句“为发烧而生”的slogan。作为陌生人的我,在这个时候对小米有好感却并不会去更多了解或购买。
那次认识之后,我也就忘了这个手机。直到看到有个同事买了一款1代。我才知道,这手机竟然出了。接着,我对小米的体验感受直跌谷底,不管是同事还是很多网友,都编着段子骂这款手机有多难用。
在这之后,我都不准备继续关注了,却因为商学院学习去了解了小米这个品牌。这一了解就不得了了。原来这个手机真的是“为发烧而生”,是发烧友自己做的手机。并且虽然它开始起点低,不太好用但很诚恳每周五一定更新迭代。这习惯持续了很久。这哪是一个手机品牌的故事,这分明是我等不愿平凡一路不断成长的励志故事呀~!所以,这些都让它赢得了我的好感。也是这个时候我对小米熟悉了起来。
接着我买了小米手机。我还记得我第一部小米手机是小米3。而小米3也确实很争气,不仅好用还很耐用。这又加强了我对小米的高峰体验。所以后来不管自用手机还是给父母买的都是小米系列的手机。
在2015年的时候小米品牌发生了一些战略转化,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slogan已经不是“为发烧而生”,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而现在你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从最初手机单一品牌,小米现在已经走在智能家居的道路上了。
但因为看着它的成长,也因为我的成长有它陪伴,所以我对这个品牌的感情一直在持续叠加。“如果我需要装修房子,我家的智能设备应该会是小米全套”,这算是我对小米品牌的所有信任,即使还没有完全到家人阶段,但也已超过了朋友水平。
当我们能和一个品牌共同成长,能收获并分享美好而有价值的体验时,这是幸运而开心的事儿。
亚瑟·叔本华说“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作这个世界。”
不论我们有没有喜欢的品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牌,它是我们自己的人设——我们自身。
《体验思维》的妙处在于,它不仅适用于商业的创新,也适用于我们普通人自身人设的建立与迭代。因为体验,我们与生俱来;着眼未来,收获并分享美好而有价值的体验,我们自身这个品牌终将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