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鬼老刘
今天早饭期间,女儿问我:“老爸,您现在做什么呢?”
我说:“老爸现在做家长教育的工作。”
女儿问:“什么是家长教育啊?”
我说:“记得你曾经跟我说过,据你所知,在全班同学中,没有几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好的,而且老爸在工作中也发现很多这样的家庭,天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也没有孩子不爱父母,为什么很多家庭的父母与孩子近乎敌人呢?老爸认为是父母爱的方法错了,所以我希望根据我们成长的经历与心得分享给有需要的父母,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女儿说:“老爸,您这件事做得真挺有意义的,我支持您。”
当下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家即是战场,很多家庭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三国演义》,三足鼎立的历史,战火不断。特别是在12岁以后,冲突逐渐升级,越来越频繁,搞得父母焦头烂额,不得安生,苦不堪言;同时孩子在剧烈冲突中扭曲成长,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为家庭悲剧埋下了伏笔,有的几乎终生不得修复。
在我看来,家庭冲突的核心原因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核心原因是缺乏管控冲突的能力,一句话就是由于父母缺乏家庭运营能力而导致家庭冲突。

那么家长为什么缺乏家庭运营能力呢?
首先,家长不学习,用老思想处理新事物,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烦躁,很郁闷。
女儿今年高三了,每天早上出门前,妈妈总是关心地叮嘱:“出门看着车哦。”而且至少重复三遍,搞得女儿哭笑不得。昨晚我和爱人散步时,聊到教育的话题,我当时问爱人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有个老师不断地给您讲1+1=2,您愿意听几遍?”爱人问:“天天讲吗?”我说:“是啊!”“那不烦死人了。”我说:“对啊!您想‘红灯停绿灯行’是女儿上幼儿园时学习的内容,您今天还在重复这个教学内容,您有没有想过女儿的感受?爱人尴尬一笑。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发生在我们家,相信在很多家庭中经常上演。任何一个乖孩子,每天面对如此老套低龄的台词都会抓狂的。
如果您的言行中不断上演如此桥段,您要明白现在就得打住,停止这样的关心,因为这种关心对于一个12岁以上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对他的无视。
还有很多类似这种言行几乎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内容,比如家长如果不把水杯装满温水送到孩子嘴边,有的孩子几乎不喝水;有的家长如果不与孩子翻脸,孩子几乎不能放下游戏去做作业等等。
该怎么办才能改变现状?作为一个家长,我的办法就是:暂时不管孩子,加强自身学习。记得一个朋友听到我这个观点之后,当时的表情简直是惊呆了,“什么?不管孩子,那还得了!”
我说的不管,是不用“说教”去管,而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您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良知,人的内心是追求真善美的,只要您言行是美的,就一定可以影响到孩子,孩子的行为自然会改变。相反,如果您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说明您更应该学习了。
现在的孩子好比一部5G智能手机,您的思想好比是1G的sim卡,试想一下,您用老款1Gsim卡怎么能够运行这部5G智能手机呢?所以,您应该通过学习来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其次,家长不谦虚,使用强权管控,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理会,不合作。什么是家庭中的强权?一个中学生已经做了2个小时的作业,这时候的大脑和身体都很疲劳,于是他想借休息的时间玩一下游戏,就二十分钟,却被妈妈无情的拒绝了。我当时就在现场,看到孩子那种对妈妈失望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
游戏猛如虎,家长谈之色变。不得不说,青少年的游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自律精神。请问那些谈游戏色变的家长,您自己有没有自律精神和自律能力?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自己玩着游戏,眼里却盯着孩子做作业。您想想,这些家长们已经霸道成什么样了?
面对不合作的孩子,家长如何改变?家长要改变的是自己那颗心,让那颗傲慢的心变得谦虚,孩子自然会感知到您的变化,并且愿意跟随您的变化。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出门旅游,但这次旅游和以往不同,因为这次旅游的所有事情都由女儿负责办理,确定往返时间,去哪儿,买车票,订酒店和景点门票,路线规划,一日三餐,市内交通的选择等等,旅游期间的所有事情都由她负责统筹、预算并且实施。爱人听到我这个建议之后,表示非常不靠谱,原因有二:第一,女儿从来没有做过这些,而且她还未成年;第二,孩子对金钱没有节约的概念,肯定会多花冤枉钱。我同意爱人的判断,同时,我认为多花的冤枉钱是我们应该为女儿交的学费。于是,我们同意由女儿全权负责。
第二天晚上,女儿放学回到家,我把想法全盘告诉女儿之后,女儿的第一反应就是她不行,因为她没有做过,所以她担心做不好。我说:“既然你没有做过,怎么知道做不好呢?”女儿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同意做这次旅游的总导演。
结果是总花费比预算多出600多元,但在旅游全程中,酒店和餐饮这两个环节安排的是非常棒,女儿在整个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所以,请您谦虚一点,很多事情,尽管孩子第一次做,并不见得就比家长做的差,相反,可能往往比家长们做的好。
再者,家长不柔顺,经常与孩子进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抗,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寸步不让。我亲眼看到过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对父母吼叫,有一个朋友带着儿子参加家庭聚餐,吃饭过程中,只见这位家长不停地挑孩子喜欢吃的菜肴并放到他面前,嘴里不断地催促孩子快点吃。再看那个男孩,左手拿手机,右手握筷子,眼睛盯着手机,筷子机械地向嘴里塞着食物。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的吃相,和同桌其他孩子一比较,感觉自己颜面扫地,于是妈妈用筷子敲了一下孩子拿手机的左手,只见孩子突然爆发,将手机丢进碗里,扬长而去,留下一个不知所措的妈妈。
我女儿直到现在,偶尔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左手手机右手筷子的标准姿势。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正面讲过一次,为什么没有讲呢?因为没有想明白怎样聊。我自己没有想明白怎样聊,所以,就等想明白了再聊,不着急。改变不是靠暴力瞬间完成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自动完成的。
我看到,很多时候一些家长在众人面前管孩子,其实仅仅是为了在众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家庭权威而已。这既是家长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哀!而且是导致很多家庭悲剧的根源。
一个家庭,在孩子10岁之前,战争局势是一边倒的局面,父母占据上风,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反抗能力;孩子12岁到15岁期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孩子与父母之间各有胜负;15岁以后,又是一边倒的局面,孩子占据上风。
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状呢?有。怎样办?父母先做出改变,只有父母通过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这个现状才会自然消失。
一位爸爸抱怨儿子不学习,玩游戏,暴脾气。我问他:“您每天在家里都干什么呢?”他说:“自己平时工作忙,强度大,回到家里看看电视,刷刷抖音。”我又问他:“为了儿子,您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吗?”他表示愿意,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我问他:“您有什么特长爱好?”他说:“年轻时写过几年毛笔字,不过已经丢下好多年了。”我建议他先不要管儿子了,买来笔墨纸砚,把看电视和刷抖音的时间用来临摹古人的字画。
半年过去,他说可以与儿子很顺利沟通了,而且儿子对爸爸写的一手毛笔字很惊讶。一年后,儿子佩服爸爸的坚持与自律,并且开始模仿爸爸的行为。这就是父母改变,不用说教,孩子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
《诗经》中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自己心怀明白之德,就不会用说教、吼叫甚至体罚的方式教育子女,因为,人性本善,父母做出善的榜样,孩子自然会效法学习。
支持原创,转发点赞,感谢您的关注!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